城阳故事 | “兼职社会工作者”兰孝松的“全职爱心服务”
2018-05-29 14:33:26
  • “我想无论是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还是社会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得能熬下来。记得我去年和朋友们徒步穿越戈壁,在四天三夜的时间里走到最后五公里时自己已经浑身是伤,几乎到了体能与心理承受的极限,这时我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牌子上的一句‘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自己一下子就哭了……”


    许多人或许并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者”,而兰孝松却已在在这一行耕耘了十年,“这是一份孤独的职业,真正的从业人员很少。2009年我开始接触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2010年开始为未成年进行犯罪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矫正,2012年加入关爱慰问抗战老兵行列中,期间还做过不少社会公益服务,现在也算得上一个‘兼职的社会工作者’吧。”兰孝松笑着说道。


     

     

    不遗余力,打造站得住脚的“百年机构”

     

    兰孝松说自己是一个“杂家”,“现在我涉足的领域挺多的,是圣之爱康复中心的副院长,也是城阳菩提树爱心协会的副会长,同时也和朋友们做些生意,毕竟做慈善、做公益得有一定资金来源才能保证机构的长期运转。”兰孝松说道。

     

    从2009年开始,兰孝松和朋友一起经营圣之爱康复中心,“2005年我母亲脑癌去世了,此前我在她身边陪伴照顾了两年;2007年,我儿子出生了,就在他出生前五天我岳母检查出了乳腺癌……或许也是受亲人患病离世、新生命诞生的影响,那段时间自己也考虑过不少‘生死’有关的问题,也一直反思这一生我该怎么过才是有价值的。这时候正好我的同学、圣之爱康复中心的胡院长想让我帮他一起打点中心,我喜欢帮人,于是就一口答应了。在去了北京、西安、郑州等地学习培训之后,我就把原来的工作辞掉了,一心和胡院长打点中心——自己是个挺‘一根筋’的人,认准的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做就不遗余力地做好。”

     

    如今,青岛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已是省、市、区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定点康复机构,目前共有50多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圣之爱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年龄以4岁到8岁为主。“他们大多伴有自残、语言与社交沟通障碍等症状,通过在中心的康复训练,让他们能和正常孩子那样上学、成长,让他们回归社会生活和社会主流。在中心成立的十四年间内,已经帮助800多名患儿进行了自闭症康复训练,并且他们中并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兰孝松介绍道。

     

    当然,中心发展至今颇具规模、在业内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并不仅靠的是兰孝松当年的一腔热血,“这些年自己一直在思考摸索中心的发展模式,是把它当成盈利工具、自己做老板,还是做纯公益事业,不赚钱、一直无怨无悔地付出下去,但最后我的想法是把它打造成一家能在社会上站住脚、经受得住考验的‘百年机构’,在业内树立起‘行业标准’,现在行业本身也面临着标准不够明确的痛点,很多时候自己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我们正在拟定老师的从业标准、学习标准、课程安排标准、感觉统合治疗标准,以及工作人员的晋升、可持续发展标准。真正做好一件事需要耐得下心来,对于患儿的康复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得‘深挖坑、广积粮’。”兰孝松说道。

     

    640.webp

    ▲ 圣之爱康复中心为每一个自闭症孩子建立起了个人档案以及每日训练记录、每月训练记录。

     

    患儿需要关爱,老师同样需要关心

     

    “说实话,中心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我们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场所和环境,要配备专业的工作团队。起初也是太为患儿和家长着想了,经常会出现‘护困’情绪——其实这不该是一个制度、标准明确的康复中心做的事情。话说回来,做这一行压力最大的就是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行为异常的孩子,他们在接受康复课程时可能时好时坏,上着课前一秒钟还好好的,下一秒钟可能就会出现些异常举动,这些都要求老师们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前几年兰孝松发现老师常常“干不住”,“基本上三年就得换一拨,能干满一年的都算老员工了。”

     

    谈话间,兰孝松拿出了他为中心制定的管理办法,“这是今年实施的已经第九次修订的版本,现在员工们的薪酬、福利待遇都很理想了,但就算是这样老师们的离职率也还是挺高。心理咨询者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离职率比较高的职业,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毕竟帮助他人走出心理障碍是个很费精力、甚至会给从业者内心造成巨大冲击的过程。作为管理者,不能一味地只顾患儿、家长的感受,更得体谅老师的不易,对老师们的心理状态需要有敏锐的察觉力,孩子们需要关爱,老师同样需要关爱。”

     

    有教无类,接纳和尊重每一个“问题少年”

     

    在圣之爱康复中心,一位看上去高中生年纪的小伙子引起了半岛记者的注意。据了解,这是兰孝松从城阳区检察院接收的问题少年。“2010年,我和鞍山路派出所民警康龙一同创立了‘温心工作室’,开始为未成年进行犯罪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矫正,2013年开始,我与城阳区检察院、区团委合作,接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送到我这儿的孩子,基本都在看守所呆过,他们刚来看到中心都是女性和孩子,心理上就比较松懈——不把这儿当回事儿,因此刚开始我都对他们很严厉。当时他的逆反心理也挺强,老师们也觉得他不好相处,有时也容易戴有色眼镜看他,现在我看他进步很大,坏毛病也少多了,中心有什么活儿他都乐意帮助去做。”

     

    在兰孝松看来,未成年人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我发现这些孩子要不就是家庭条件很优越,从小就被惯坏了,容易出现品行问题,要不就是家里条件很差,父母没空管,不注意孩子的教育培养。”兰孝松说道,“而且现在学校教育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师们还是相对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学生心理、行为教育的缺失。”

     

    这些年来,兰孝松更加理解了“有教无类”,“现在我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来访者的接纳和尊重,对于问题少年,他们每个人都有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而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鼓励、帮助他们走向这一步。”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


     

    2012年,兰孝松成为了关爱抗战老兵山东志愿者团队的成员,“记得有一次我带着老师们去微山湖玩,去看望了一位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抗日老兵,那是我第一次看望去抗战老兵,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完全舍弃自我,敢打、敢拼,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真正的‘英雄主义’,跟他们一比现在我们现在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不论再过多少年,他们永远都值得所有人尊敬与崇拜。”

     

     

    640.webp (1)

    ▲ 兰孝松探望沂水老兵王金生。

     

     

    640.webp (2)

    ▲ 兰孝松探望平度老兵于胜庭,如今于胜庭老人已经去世了。

     

    自2012年至今,兰孝松共发现、走访抗战老兵约90余位,在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全省集中走访,为生活贫困的抗日战争老兵募集经费和物资共约60余万元,“近一两年他们的生活有了挺大改善的了,记得前些年刚去看他们时候,他们有的人浑身是病、生活很是艰难。就算这样,他们也挺知足,总是觉得‘和我们牺牲的战友相比,能活下来就很幸福了’。”

     

     

    “清清白白地做好着每一件事”

     

    640.webp (3)

     

    ▲ 去年,兰孝松参加戈壁徒步。“平时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参加各种极限运动,而且这种‘自虐式’徒步对减压还挺有效。”兰孝松笑着说道。

     

    采访最后,兰孝松也吐露了自己近些年来所遭受的质疑和非议,“身边总有人会怀疑自己的资金来源问题,甚至有人还曲解自己是不是打着行善的旗号敛财……一开始听到这些声音自己真的挺难过,但仔细想想这也给自己指出了应该改正的地方。财务管理问题确实是中心工作的不足,财务混乱也是不少社会组织的通病。从2017年开始,中心的财务管理一律向国家级机构看齐,菩提树爱心协会也是如此。希望中心能在规范化运营中成为受得住考验的‘百年机构’,让别人知道我们是清清白白地做好着每一件事。”

     

     

    从1995年前后第一次去陕北安塞支教,兰孝松在公益行动的路上已经走了20余年了,时刻在进行,“起初我也总觉得能多捐就多捐,想尽最大可能帮他们解决生活贫困的现状,让他们都能吃上饱饭,但最后我发现比穷更可怕的是懒惰,是教育的缺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帮他们转变意识观念,这才是公益服务者应有的更长远的眼光和追求。除此之外,我们得先把家人和亲人顾好了才能谈关怀社会,如果连家人都不关心,或是为了捐款捐物而让家人跟着受累吃苦,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兰孝松说道,“接下来还是想继续为中心培养优秀的老师,正在和朋友所作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日志》也可以早日出版。菩提树爱心协会中,在维系成员间的关爱基础上,继续让爱心向社会扩散。”

     

     

    记者:于田乐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