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青岛揭牌 将引入50名院士
2016-11-30 15:59:34
  • 518682526884148141

      11月28日,位于李沧区金水路上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又一次创造了“新高”——全国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揭牌。

      这又是一次“预料之外”的事件: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搭台成立海外院士工作站,计划3至5年引进至少50位海外院士。

      青岛要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布局下,青岛国际院士港从5月设想、6月启动到目前,短短数月,这片位于世博园南侧的19.6万平方米的园区,从主城区的边缘地带“转身”为院士纷至沓来的聚集区,并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略支点,撬动起创新项目的快速聚集。

      今年年底,13名院士将在此落户,2017年年底,这里将“满员”,达到25名全职院士、5名柔性院士。假以时日,这里将为李沧区实现追赶式发展,缩小青岛主城南北差距,支撑起产业转型的脊梁。

      择优从之,高门槛“起步” 

    20161130_155848_000

      

      在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的入驻并非是来者不拒,而是条件“苛刻”。

      都文杰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仅仅数月,他已接待过44名海内外院士前来考察,其中,袁隆平院士、周寿桓院士、王玉田院士、于俊崇院士、王立军院士等10名院士签订合作协议,13名院士正在深度洽谈。

      据了解,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共有1611名,另有外籍院士130名。青岛国家院士港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高端设计等产业领域,先期初筛出符合产业条件的有1088名。

      “我们从1088名院士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主要谋求合作的是其中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院士,而且对全职院士、柔性院士进行了落户认定。”都文杰告诉记者,“全职院士必须是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创办或参与创办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企业,原则上平均每年累计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柔性引进的院士所在企业需有具体的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且5年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投入,院士平均每年累计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工作时间不少于1个月……对时间提出要求,就是要从根本上保证院士们在李沧区开展创新创业的时间。”

      为什么设置如此高的“门槛”?在通常思维下,如能搭起这样的载体,院士愿意来就算成功。但是,青岛国际院士港非但不想“画饼充饥”,而且要储备“真材实料”。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对这片院士聚集区有着这样的考量:“放低标准,引才工作看似难度小了不少,事实上,没有搞清高级人才的想法:定的标准越高,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越大!”

      俗话说,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在前期的慎重筛选下,青岛国际院士港渐渐形成“往来无白丁”的“引才磁场”,其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高门槛起步挺难。但现在是’院士托院士’,引进的院士全部是青岛以外的院士,并以‘全职院士’为主……”从工作人员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这里已是声名日隆。

      周寿桓院士“托”来王立军院士就是“院士托院士”的典型案例。原来,在全国从事激光研究的院士有七八位,周寿桓院士首批签约青岛国际院士港后,就邀来王立军院士参观,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携手在这里开辟激光产业的新天地。      

      审时度势,高速度“起跳”

    20161130_155848_001

      “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这是青岛创新引领的城市战略;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青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打战役,有助于青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青岛国际院士港成为其中一个精彩注脚。从目前的成绩看,院士落户创造了殊可惊叹的高速度,其项目的落地速度同样令人瞠目。  

      从进驻到装修,仅用数月,周寿桓院士的首个产业项目已在装配设备,即将投入生产。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实验基地将在位于胶州湾畔的白泥公园开建,明年5月水稻插秧前将竣工。与此同时,一片为院士项目配建的3000亩产业园区正在规划中……

      缘何院士项目落地如此之快?“我们选院士不是’无头苍蝇’,而是审时度势,综合考虑,主要关注那些有产业化经验的院士。经验在先,驾轻就熟。”都文杰的回答一语中的。

      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在青岛重视科技领军人才的氛围下,以院士项目为助力,一次保持全速的“起跳”正在青岛国际院士港上演,一片城区加速产业转型的博大志向也日渐清晰:

      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核”,借力’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的连锁反应,“裂变”为海水稻研发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曾经的传统工业区由此“借船出海”重塑产业链,将在青岛主城北部隆起一片国内一流的院士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成为全国知名的研发之城、创新之城、设计之城和智慧之城。

      这是一次不走寻常路的选择。现如今,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是一张加速提升青岛以及李沧知名度的“名片”。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主动前来洽谈,某国内著名公司计划在此共建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智慧园区。

      “那么多顶尖人才如此集中地关注李沧,简直不可思议!”从评论中的惊叹可以窥见这种摆脱路径依赖、习惯思维,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闯劲儿,已让曾是“三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三低”(低能效、低增长、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区“扶摇直上”,成为“高、大、上”和“高、精、尖”产业的代言。         

      非惟速度,高视野“谋略”

    20161130_155848_002

      当然,院士港并非是惟速度论:创造速度的同时,同样注意“养护”高、精、尖项目,高视野“谋略”,静待花开。   

      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王玉田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Tat-G1uA2-3Y是王玉田院士开发的多肽类国际专利药物,该药物对毒品成瘾、阿兹海默症和脑中风等神经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王玉田院士的助手介绍说,“我们团队已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和毒理实验,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完成该药物的临床前期开发,并向中国CFDA 和美国FDA 同时进行IND申报,获取新药临床批件,从而将药物推入多中心人体临床试验。”

      药物推向市场周期相对较长,但是,其顶尖性以及药物有望世界同步的可期目标令其堪称“潜力股”。为此,李沧区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并确立宽容失败的理念,让此类院士团队可以潜心研发,不被资金等外力缚住手脚。

      今年年底,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挂牌成立,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合作伙伴,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介绍,该研发中心设立后将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将研发中心成果在国内外进行产业化推广,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国家,打造世界知名的水稻生物育种产业化中心。 

      近年,太阳能光伏、LED灯、节能玻璃等行业兴起,应用于脆性材料的加工技术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周寿恒院士是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专家,他领导的团队掌握着激光器技术、软件控制技术及加工工艺等核心技术。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推出在线式太阳能光伏玻璃激光打孔机、LED灯陶瓷基板切割、节能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系统等设备和解决方案。脆性材料激光精密加工设备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短脉冲激光器及微炸裂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国内领先。” 

      高度决定视野。青岛国际院士港站在“巨人肩上”,借力院士转化出的高、精、尖产业项目“杀”出重围,为青岛的这片传统工业区实现“腾笼换鸟”谋定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场充满勇气与智慧的探路,已在青岛启程。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林旭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