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创新引领开放先行 共享“满城阳光”
2018-12-06 09:02:41
  •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阳区,以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充满温度的民生关怀,发挥其综合聚集辐射能力,将区域打造成为环胶州湾发展的城市集群


    创新引领开放先行,共享“满城阳光” 


     33e49028df4847e098412b3739c01402.jpg

      城阳区中心城区新景。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委、市政府进行区划调整,城阳区由此诞生。


    东依崂山、西南临胶州湾,于山海之间生成的城阳区,凝山水之灵秀、汇山海之气概。24年筚路蓝缕,城阳区凭借着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成长、壮大。


    伴随青岛全域发展的脚步,作为青岛北部崛起的必经之地和畅通东西高端资源要素的中间区域,城阳挺起青岛全域发展的“胸膛”。当下,地铁1号线正在加紧施工,9号线和10号线正在规划设计,步入新地铁畅达时代后,城阳将是地铁覆盖密度最大的城区之一,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伴随机场搬迁,城阳即将迎来“后机场腾飞时代”,腾挪出的30多平方公里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占地83平方公里的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市委市政府刚刚批复成立了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全市、全省战略,城阳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上的步伐将更快更强。


    24年,城阳区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身强体壮的“阳光青年”。2017年,城阳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对外贸易突破百亿美元,全区总体实力从全省县(市)区排名第50位跃居第11位。


    “城阳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更将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再创辉煌。”城阳区委书记王波表示,全区正以“阳光城阳”建设为统领,积极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作为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三核联动”交汇地、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胶州湾湾底核心区,城阳将发挥其综合聚集辐射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资源和日韩特色资源在此集聚,将区域打造成为环胶州湾发展的城市集群。


    创新涌动,高质量发展


    步履铿锵清晨,阳光冲破云层洒向城阳区的每个角落,目光所及处,一派勃勃生机——


    在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首批入驻的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试制中心、高速磁浮实验中心等三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机在此加快研制。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里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的高地。未来,创新中心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研发团队、科研院所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赢、高效的国际化创新合作网络。


    示范区的“邻居”,不远处上马街道的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基地中,一片“云”正在此升腾:依托华为大数据技术打造的农业沃土云平台,集成了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智能化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与袁隆平团队的盐碱地稻作改良项目“相逢”后,区域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专家在线指导均可实现,由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4.0为这片盐碱地变良田插上希望的翅膀。


    在青特集团被工信部列入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的智能车间中,几乎无人的空间内异常忙碌:各类机器挥舞着“手臂”,进行车桥等产品的焊接、喷涂等工艺,以前需要近30位工人分工协作,如今只需要两个人监控即可完成;在全省首家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北京大学大数据项目、中国海洋大学智能船舶项目等入驻园区,这个基于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集聚高素质的博士后人群来城阳创新创业的园区,正吸引着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团队在此启航。


    建区24年来,创新是城阳区最鲜明的特质。今年10月,城阳区全域打造的国际创新生态城开城,全力打造“小酒馆里飘荡着技术芬芳、空气里弥漫着创新创业味道”的创新生态,区域创新创业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旨在“共生、共赢、共享”的创新生态,不但不断招引着高端前沿项目落地城阳,也推动着城阳这片区域的发展升级,通过创新实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区域的创新发展,首先体现在区域创新主体的前沿性和活跃度。城阳区围绕优势产业推动创新发展、围绕新兴和未来产业进行项目招引,一批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优的项目落地城阳,壮大了“经济体格”。


    若要推演此发展脉络,就不能忽视区域着力打造的白云山片区。这个位于城阳东部的区域,正在高水平建设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在天安数码城、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聚集于此的基础上,这里加快招引新旧动能转换、堪当新兴未来重任的产业,实现龙头引领、全面开花。其中,城阳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打造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科技小镇,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水平科研优势、高层次人才资源及信息优势,建设国内一流、山东首位的基础教育、医疗、科研高地。海尔集团投资的细胞、康养、金控三个千亿级产业链正在此发展壮大,总投资过百亿元的海尔·城阳生物细胞谷项目率先签约落户,打造细胞采集、制备、存储、应用全产业链的生物产业共享生态圈和千亿级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区域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区域盘活存量资源、破解要素制约的创新思维。


    首要的措施便是“腾笼换鸟”。位于城阳街道的国际创新生态城核心区——国家信息中心双创小镇所在地,是城阳人都熟悉的“城区工业园”,这个于2000年成立的园区,当年入驻的多为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企业,园区亩均产生税收2到3万元。如今,区域打造双创小镇,规划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青岛国家检测认证总部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产业区和科技创新带,“腾笼换鸟”后,亩均产生税收将达到30到50万元。


    创新思维,还要主动作为。城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卫星遥感即时监测监管模式试点,加快土地收储出让,盘活低效闲置土地等。制定了产城融合项目落地8项导则,严格落实产成比例、投资强度、供地价格、产出效益等底线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首个“工业上楼”项目——联东U谷·城阳夏庄智造园开工建设,城阳区高层工业楼宇容积率达3.0左右,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存量土地实现效益倍增。


    开放先行,魅力城阳“国际范儿”


    1989年,全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落户流亭街道,虽然这只是一家人员不到50人的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汽车扬声器,不过在当时却是历史性的突破。在后来的几年间,托普顿的示范效应,为韩资的大规模进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城阳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强于开放,开放是城阳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也是城阳的希望所在。这里曾经创造了“韩资企业落户最多区域、韩国人居住生活最多区域、韩国料理店最多区域、出访韩国人员最多区域”四个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曾经连续10年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被誉为“加工贸易江北第一区”。目前,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6000多个项目花落城阳,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城阳,2017年,进出口总额历史性突破百亿美元。


    “这里有很多韩国商店、医院、超市等,让我们感觉生活很方便。”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青岛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权浩表示。刘权浩的工作地点在城阳区鑫源世纪中心,这里设有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下属的I'M STARTICE韩国优秀商品展示馆,在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展馆中,展示了700多家韩国企业的6000多种产品,内容涵盖化妆品、数码家电、医疗保健等,是韩国政府为支援中小企业而设立的产品宣传展示馆,产品由韩国政府挑选优秀原装进口产品,展现给中国市场的买家及代理商,开拓中国市场。


    刘权浩的老乡、晓庆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俊凤已经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2005年,看好城阳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高俊凤在城阳成立了晓庆工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韩进出口以及内贸内销贸易业务。在高俊凤看来,当下的中国市场依然充满潜力,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和贸易类企业。


    11月中旬在城阳举行的2018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增强了高俊凤的信心。乘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东风,本届博览会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1518家企业参展,参展人员达18万人,累计达成交易额30亿元。依托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城阳区加快建设日韩进口商品贸易港,打造“365天永不落幕博览会”。


    如今,持续保持日韩优势之外,城阳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半径也越来越大。今年,被誉为“小世界杯”的2018“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在城阳成功举办,来自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的306支队伍在城阳竞技比拼。得益于城阳良好的开放氛围和足球环境,“哥德杯”赛事从今年起将长期落户城阳区。


    今年以来,城阳区突出发展跨境电商,依托邮政速递、中外运空运、新华锦、金竹电、中韩小微创客产业园等项目,支持阿里巴巴LBS服务中心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城阳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和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企业孵化基地。区域新签约外资项目152个、内资项目781个,总投资额1556.8亿元。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积极参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区在“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投资56个项目,投资额11亿美元。目前,首个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菲律宾风电和光伏一体化发电项目、合同额2.78亿美元的阿根廷城际动车项目、海硕钢塑并购项目进展顺利;合同额13亿美元的中车芝加哥地铁项目今年年底启动运营;恒顺众昇印尼青岛综合产业园项目纳入国家商务部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库,正在申报国家“丝路明珠”项目。城阳区还建立了企业“走出去”绿色通道,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等优质商品扩大进出口,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国恩科技海外研发、中车四方股份芝加哥地铁等境外投资项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在此集聚,城阳正在加快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高端服务设施,“国际范儿”越来越足。“作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前沿,城阳将积极发挥传统优势,以东接日韩、西联上合为主攻方向,做大‘日韩品牌’,刻牢‘上合印记’,着力打造青岛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示范区。”王波说。


    宜居品质,主客共享“满城阳光”


    24年来,得益于改革开放,城阳从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城郊农业区发展成为一座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宜居、群众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区。


    2017年8月,城阳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观察城阳区群众体育工作,不难发现其创新发展的秘诀:城区土地寸土寸金,城阳区始终坚持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方式却不搞“一刀切”。通过改造旧厂房、将荒地甚至垃圾场建设成为健身场所,“见缝插针”在主城区建设运动公园、活动中心和健身路径……如此,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5.7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方便了群众就近多样化开展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工作是城阳区民生建设的一个范例。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能否把工作落到百姓的需求上来、做到百姓的心坎里去,城阳区民生建设的“精准”,便体现于此。因为改革开放,城阳区探索出了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以群众安居乐业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旧村改造“城阳模式”在全省推广;因为改革开放,城阳区创造了以社区中心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青岛标准”。建区24年来,城阳区的民生工作不断有创新、政策保障持续有温度。如今,城阳区正在以“共享社区”建设推进新一轮旧村改造,统筹教育、医疗、文体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一公里”便民服务圈加快构建。


    理念领先带动发展争先。经过建区24年的快速发展,城阳步入了转型突破、化蛹成蝶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一个总抓手来凝神聚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助推创新提效、开放提速、城市提质、民生提标。2017年,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城阳区委提出了“阳光城阳”建设这个总抓手,通过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社会、阳光生活“五大工程”,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做到领导带头阳光、干部践行阳光、人人传播阳光、事事体现阳光、处处充满阳光,最终实现“阳光理念深入人心、阳光举措形成自觉、阳光生活共建共享”的目标。


    一年多以来,“阳光城阳”建设已在全区上下形成广泛共识,阳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阳光举措不断推出并形成自觉,阳光生活成为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坚持的一个大原则是,越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越是要阳光;越是大家不了解的领域,越是要阳光;越是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越是要阳光。”王波告诉记者,在阳光党建方面,实行阳光选人用人,采取了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个人自荐,干部工作的公信度越来越高;在阳光政务方面,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实施“一窗受理”,将160项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阳光司法方面,稳步实施司法体制改革,公检法司等各个部门不断拓宽公开渠道、加大公开力度;在阳光社会方面,扎实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阳光生活方面,以“‘帮’字入手,温暖实践”为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突出工作特色,聚焦实践实效,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成在建9处区级文明实践中心、街道分中心,210个社区,56个学校、企业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开展讲好“城阳故事”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心气越来越高。


    今年和明年,“阳光城阳”建设将着重固化阳光体制机制,不断强化“阳光城阳”建设的制度保障,通过固化体制机制,搭建“四梁八柱”,坚决破除不阳光的体制机制,为“阳光城阳”建设不断注入新动力,增加新活力,推动区域以阳光心态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不断奋勇争先。


    来源:青岛日报




全部评论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