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洪滩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棘洪滩高速列车生产车间。
对于棘洪滩人来说,记忆就像是一张黑白照片。或者说,是在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之间闪回。
棘洪滩社区的老支书王吉雷坐在村委办公桌前,回想起曾经的棘洪滩村。那时棘洪滩村正如其名,成片贫瘠的盐碱地上收不到几粒庄稼,家家户户住在低矮的土房内,所在的棘洪滩镇,被外人笑称为“饥荒滩镇”。而现在,他所参股的动车类机械加工企业刚刚将两名本科学历的员工送往德国培训,培训期三个月,企业为每位员工支付的培训费用为80多万元人民币。棘洪滩人曾经对粮食的渴望,早已演变成对高新技术的强烈渴求。曾经的盐碱荒滩,早已乘着动车跨越到崭新的时代。
每年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5%从这里驶出、全国城轨地铁车辆的25%从这里生产,现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庞巴迪等轨道交通核心配套企业120余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40%左右,产业集聚水平位居全国首位。区域内具备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跨座式动车、悬挂式动车、低地板有轨电车、导轨电车等一系列高端产品,产品涵盖控制系统、牵引、制动系统、减震系统等各个方面,2016年区域内轨道交通产业完成产值(含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0.5%,为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增长最快的。动车小镇棘洪滩之于我国交通产业的地位,无可撼动。2016年由科技部、国资委批准,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也落户于此,为区域经济发展再次注入新动能。
伴随动车产业的发展,棘洪滩街道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
从上世纪80年代中车的前身落户棘洪滩之时,陆续有棘洪滩人开始自己建厂为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等服务,经过几十年发展,当初这些“小工厂”也在大浪淘沙中一步一步地发展成高新技术驱动型企业。
“动车企业技术标准要求极高,如果配套企业技术跟不上,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王吉雷介绍,他所参股的企业建厂之初员工只有六七十人,最高学历是初中,年产值只有一两百万元,而现在,这个企业员工数量已达三百多人,最低学历为高中,最高学历为研究生,年产值已经过亿元。此外,企业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很多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当年只为中车生产配套产品,但现在早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中标重点项目。”棘洪滩街道工作人员祁树国介绍。
动车产业让曾经没人稀罕的盐碱地变成投资的热土。
“1990年代末棘洪滩开始建成青大工业园和金岭工业园两大工业园,最初招商的门槛很低,想来的企业都能来,但现在棘洪滩街道内已经没有富余工业用地,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对小、散、乱的企业进行改造升级,伴随着未来动车小镇规划的落地,将重点将这两大园区打造成动车产业的聚集区。”街道招商服务部工作人员鲁鹏向记者介绍。
120多家轨道交通核心配套企业为棘洪滩街道带来的还有大量地外来人口。据了解,目前共有10万人在棘洪滩工作和生活,其中五六万人是外来人口。人员结构的改变也对区域配套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每到下班点,中车四方企业门口有上百辆班车将员工送回城里,也就是说很多产业工人只在这工作,不在这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街道也开始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各项配套生活设施。”
祁树国介绍,2013年,棘洪滩街道投资7100万元,在街道中心及两大工业园区各建设一处社区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记者现场看到,这些社区服务中心不仅设置便民服务大厅等方便企业、居民和员工办事,还配备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书画教室、科普教室,甚至还有游泳馆、电影院美食城、儿童托管中心等配套设施。
而对于本土居民来说,动车产业已经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适龄劳动力多数都在动车配套企业工作,这些年街道的人均收入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祁树国介绍。街道也于2010年开始了旧村改造的步伐,陆续有居民告别了土房,住进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楼房。
棘洪滩动车小镇的未来将更加动人。
据悉,城阳区计划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秀美怡人”的原则,在动车小镇统筹规划布局产业集聚区、生活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筑“一心引领、二轴(带)辐射、三区联动、四廊环绕”的空间布局。一心,即创新中心;二轴(带):是沿岙东路、204国道、双元路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和沿桃源河湿地、棘洪滩水库形成的生态休闲旅游带;三区:是指中、东、西三个产城一体片区;四廊:是指沿羊毛沟、洪江河、墨水河、春阳路等共同构成的四条生态廊道。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