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蛤蜊生产海域位于胶州湾北部湾底,因潮汐、河流、底质等因素,使得该海域浮游植物、营养盐丰富,水温、盐度、PH值均较为适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红岛蛤蜊的优秀品质。当地渔民回忆,胶州湾内很早就有蛤蜊,但早些年比较少,面积和产量是通过自然繁殖逐年多起来的。据《崂山县志》记载,自1964年开始,崂山县红岛公社封滩养殖蛤蜊2000余亩,当年起即向国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贸单位出口,因此真正规模外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2010年,农业部向城阳颁发了“胶州湾蛤蜊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证书”,使得“胶州湾蛤蜊”成为青岛市唯一的水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城阳产“胶蛤”正式受到国家保护。胶州湾蛤蜊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青岛市城阳区五个街道,包括红岛街道、河套街道、流亭街道、上马街道、棘洪滩街道,共111个社区,青岛市民所熟知的红岛蛤蜊、双埠蛤蜊都包含在内。这意味着,除了上述地域外,今后其他地方的蛤蜊都不得称“胶州湾蛤蜊”。在2011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胶州湾蛤蜊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3.52亿元人民币,这对“胶州湾蛤蜊”的开发利用和维权保护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今,城阳区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达7.5万亩,一年的产量可达十几万吨,当地加工蛤蜊的厂家有50家左右,产品外销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零售市场方面,除了岛城外,主要销往山东周边地区,常年畅销不衰。
红岛蛤蜊的养殖路
红岛东大洋的王泽浩跟蛤蜊打了20多年的交道,经历了从自己承包蛤蜊滩到受雇于人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蛤蜊养殖开始盛行。”王泽浩说,那时候,很多渔民转行养蛤蜊,他和20多个渔民合伙,一下子承包了400多亩海滩。“当时渔船都是小马力,耗油量很少,油价只有几毛钱。养殖蛤蜊的成本主要是承包费,一亩海滩三五十元,一共一两万元的承包费,分摊到每个人就很少了。”王泽浩说,最主要的是,蛤蜊苗不用购买,全是自然苗,而且生长周期短。遇到好的年头,蛤蜊长得又大又肥,一年就能赚10万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面积地养殖蛤蜊,使得自然苗不能满足养殖的需要,人们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蛤蜊苗。最早时,蛤蜊苗主要来自莱州,后来又从宁波引进,再后来就是福建,目前当地的蛤蜊苗大多是从厦门、广西引进。而且,这段时间蛤蜊养殖的费用开始增加,滩涂的承包费每亩涨到100多元,油价也到了2元,加上引进的蛤蜊苗成活率较低,后期不少合伙人开始退出。
2000年以后,渔船的马力逐年增大,每出一趟海的费用就得五六百元,雇工费、承包费也都不断上涨,加上那几年蛤蜊的批发价格一直上不去,导致个人养殖户数量进一步减少。其间养殖公司陆续出现,规模越来越大,除了养殖蛤蜊,公司还养殖海参等其他海产品,他们的综合经营能力强。鉴于此,6年前,王泽浩退出承包海滩,连人带船租给养殖公司。这两年,蛤蜊一年比一年肥,价格也上去了,当地养殖户又开始纷纷扩大蛤蜊养殖规模,今年整个红岛区域投放的蛤蜊苗数量,预计会比去年上涨两三倍。
捏成蛤蜊团子来充饥
“吃蛤蜊喝啤酒”是青岛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招牌话。像大多数海鲜一样,蛤蜊的吃法很多,可以辣炒,也可以原汁烹饪等。在红岛当地,渔民更喜欢“炸”蛤蜊。将新鲜蛤蜊用清水洗净,倒入锅中,通常不加任何佐料,甚至连水也不加,当地人认为,加水会减淡红岛蛤蜊的鲜度。待蛤蜊张开口,立即关火,火大了,蛤蜊肉就会萎缩,也就是人们所谓的“炸瘦”了,味道和口感就差远了。
渔家人靠海吃海,但说起蛤蜊,红岛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另有一番感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蛤蜊是当地渔民必不可少的食物。生产队的时候,发放的粮食少,而仅仅吃海鲜又很难起到充饥的效果。当地人就将挖回来的蛤蜊煮熟,通常是一大盆,挨个剥出肉来,用双手攥在一起挤压,将里面的汁水挤出,于是,蛤蜊肉便结成一个团子。吃时将整个蛤蜊团子放入口中咀嚼,即解了嘴馋又起到充饥的效果。现在看来,这种吃法有些“奢侈”了。
相关链接:如何辨别红岛蛤蜊 蛤蜊是红岛的特产,有菲律宾杂色蛤、毛蛤、冒子头蛤、抱鸽头蛤、象拔蚌蛤、双咀蛤、刀鲜蛤、滑蛤、蛏子、兰蛤等十多种,最鲜最好吃的是菲律宾杂色蛤。 当地渔民说,虽然东北蛤蜊和红岛蛤蜊都是一个品种,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看花色,两地蛤蜊都是杂色,东北蛤蜊色泽较重,且黑皮多,一般皮较厚,个头比红岛蛤蜊略大,而红岛蛤蜊多为浅花色,皮薄;尝味道,煮熟后,红岛蛤蜊口感鲜嫩,几乎没有沙子,而东北蛤蜊鲜味不足;观汤汁,红岛蛤蜊水煮后汤汁呈乳白色,而东北蛤蜊水煮后汤汁较清。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