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民间故事】少山的来历
2017-02-18 14:20:22
  • IMG_20170218_141837

    传说,在大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原先两口子守着一个儿子过日子,虽说不甚富裕,倒也不赖。可是儿子不到一岁时,这家的男人忽然得了一场闷头摆子死了。一家人过日子,男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子,男人眼一闭撒手走了,家里的日子可就真是塌了天了。
     
    这孤儿寡母的日子,过起来真是够难的。
     
    男人死后不久,上门来给寡妇说媒提亲的,差点把门槛都给踩出窝窝来。人家寡妇呢?却像是吃了称砣铁了心,一个都没有答应。为什么呢?就是怕对不住那死去的男人,更怕给孩子找个黑心烂肠子的后爹亏待了儿子。
     
    寡妇一年到头忙完了坡里忙屋里,一天忙到黑,累得腰杆都伸不直了。 过去那张俊俏水灵的脸蛋儿,早已变成了满脸的“萝卜丝”了。硬是一把屎一把尿,饥一顿饱一顿地把儿子拉扯成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伙子。
     
    可屋漏偏遇上了连阴雨,人在倒霉时连放屁也能打着脚后跟。寡妇有一天在山里拾草时,不慎脚下一滑从山岩上滚了下去,命算是保住了,腿却摔断了。经过半年多的诊治疗养后,虽说是治好了,但寡妇从此成了瘸腿,再也不能进山拾草了。
     
    寡妇的儿子是个孝子,虽说年龄不大,但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他知道自从爹死后,娘拉扯他不容易,尤其自娘瘸腿后,他就更加体谅和心痛娘了。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话一点都不假。他农忙上坡干活,农闲进山拾草,只让娘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围着锅台转转,烧火煮饭,尽量想办法不让娘累着。
     
    这一年,刚拾掇完坡里的庄稼,人们就结伙进山拾草。开始还能拾的多点,可后来就不行了,路越走越远,草却是越拾越少,整座大山几乎都让人们给拾遍了,瘸腿寡妇的儿子随着人们进山去拾草,每次进山出山,在山门外的一间破草屋前,他都能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但一直没有在意。
     
    有一次,他拾草回来,口渴的难受,就到老妈妈的草屋里讨水喝。老妈妈没说话,用葫芦瓢盛来一瓢清泉水,他一口气就喝下去了,他感到这瓢水比什么水都好喝,他从来都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
     
    喝完水,他谢过了老妈妈。但老妈妈只跟他打了下手势,仍没有说话。他明白了,老妈妈是个哑巴。他打量了一下屋的四周,发现老妈妈家里没有柴草。他心想:老妈?肯定是一个孤寡老人,年纪大了不中用了,爬不得山拾不来草了。他二话没说,就把当天拾来的草给老妈妈留下了一大半,自己把剩下的一小捆背回了家。
     
    回家后,他把这事告诉了娘,娘不但没责怪他,还称赞他做的对。但娘心里奇怪:这老婆婆是哪里来的,怎么自己没瘸腿时从没见过她?
     
    打那以后,瘸腿寡妇的儿子每天拾草回来,都要给老妈妈留下一半草,整整一个冬天,天天都是这样。
     
    山上的草终于被拾光了。
     
    这一天,瘸腿寡妇的儿子在山上转悠了一天,攀悬崖爬石壁,一直到日头在西天边打滴溜时,才拾了个狗脖子般粗的小草捆下山了。当来到老妈妈的草屋前,他二话没说,把草一古脑儿全留给了老妈妈。正当他空着两手转身要走时,老妈妈
    突然说话了:“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他听后吃了一惊,还以为是耳朵出了毛病,忙问道:“老妈妈,是您在说话吗?”
     
    “是的,孩子。我本是南海的观世音菩萨,是专门来观察人间善恶的,你的好心感动了我。从明天起,你就再也不用进深山去拾草了,我已经把你家门前的那座山上撒满了花草树种。”说完后,还递给了他半瓢水,让他带回家去给他那瘸腿的娘喝。
     
    寡妇的儿子将信将疑地回到了家,把瓢里的水给他娘喝了。寡妇喝了水后,奇迹出现了,瘸腿不瘸了,娘俩欢气地点上了香,朝着老妈妈住的地方跪拜。拜完后,娘俩又黑灯瞎火地急赶慢赶,忙着来老妈妈住处面谢,可在山门外,小草屋不见了,老妈妈也不知了去向。
     
    第二天,满山的石头缝里都长出了松树,树下的花草一直绿到山顶。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愁烧的了,这山的名字也就叫“烧山”了。后来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少山”。
     
    来源:城阳档案史志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