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16-06-17 16:18:56
  •  今天(6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在沙化土地重点分布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土地沙化导致生态恶化,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防沙治沙这项我国长期开展的生态、经济双赢措施能改善全球气候,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

      土地沙化之“害” 

      1.土地沙化吞噬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严重影响城乡环境质量,对国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2.土地沙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和自然灾害加剧,严重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3.土地沙化影响国防、交通、水利及工矿企业等正常生产和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对国防安全构成威胁。

      4.土地沙化加剧了沙区贫困,扩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影响民生改善,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影响。

      5.土地沙化恶化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破坏种群和群落结构、降低物种生存能力,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2

      防沙治沙之“惠” 

      1.改善全球气候 

      全球每年要排出300亿吨二氧化碳,依靠节能减排只能解决其中的10%左右,更多的碳汇和环境改善需要森林绿地来解决。据测算,10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森林绿地就可以完全吸收300亿吨二氧化碳。而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这3800万平方公里的1/3变成森林绿地,那么300亿吨二氧化碳的碳平衡就可以实现,从而缓解和改善气候变化问题。

      2.推进生态治理 

      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至2009年,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共减少3.59万平方公里,沙化程度减轻,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17.03%提高到17.63%,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动沙地减少。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年入黄河泥沙减少3亿多吨。通过防沙治沙,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保障了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促进民生改善 

      防沙治沙促进了沙区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木材、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加工业,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增加了沙区农民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年产值超过两千亿元,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防沙治沙在建设思路、政策机制、组织管理、技术措施、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涌现出的治沙英雄等先进模范人物,成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形成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治沙精神,被誉为“胡杨精神”,成为激励人们与沙害抗争的强大动力,强化了沙区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坚定了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全民关注防沙治沙、支持防沙治沙、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3

      防治荒漠化成效最显著

      作为全球荒漠化严重的国家,我国对于荒漠化防治,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

      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加快了防治步伐,还促进了沙区生态状况的好转。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尤其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

    4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由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199412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从 1995年起把每年的6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城阳气象局)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