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进程
2016-12-06 08:46:45
  •   半年前,智力四级残疾人小蒋还过着在家靠父亲养活的生活,而自从她在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就了业”,不但每个月可以拿工资,还学会了不少生活技能;半个月前,肢体残疾人孙宗磊又一次参加了市职业技能大赛残联赛区计算机操作员的比赛。这些年,他不但收获了全国、省、市多项残疾人计算机类别的奖项,还因为技能大赛改变了命运——凭借出色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成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员工……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的目标,不断完善各项扶残助残政策,为残疾人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上,青岛市残工委被国务院残工委表彰为全国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是全国计划单列市唯一受到表彰的单位,也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在岛城,通过“特惠+普惠”的制度安排,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制度红利和长期关爱。肢体残疾人小王长年卧床,没有工作能力,全靠母亲照顾。如今,小王每个月可以领取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小王的母亲告诉记者,每个月这些补贴加起来,减轻了家里不少的负担。据了解,目前,岛城残疾人可享受普惠性的残疾人生活补贴包括 “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和困难家庭中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等。今年,我市将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扩大为本市持证一二级智力、精神、肢体、视力残疾人,并建立了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保障残疾人。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残疾人基本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托养护理等各方面优惠政策50多项,多项政策全国领先。今年,享受各类基本生活救助政策的残疾人达到7万多人。
        打响“脱贫攻坚战”,我市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增收“精准化”,努力实现残疾人脱贫致富。开展全市基层党组织扶贫助残活动,自2014年至今,连续三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390多万元专项资金,帮助“第一书记”帮包村中的39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发小养殖、小种植、小手工业等致富项目,户均年度增收2000元以上。累计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67处,带动近2000名残疾人大幅增收。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康复扶贫贷款贴息、结对帮扶等项目,逐步建立起精准化残疾人扶贫机制,全市共带动扶持4300多名残疾人增收脱贫。
        让残疾人尊严生活,是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今年,我市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辅助性就业工作经验在全国介绍推广,其先进性,正是基于让残疾人尊严生活的初心。
        在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青岛安宁心理医院,15岁的重度精神残疾人李玲(化名)已经入住两个月,如今,她不但学习到了不少生活技能,连治疗的药物都减了。李玲身上体现的,便是残疾人托养的目标——在托养中,将重度残疾人生活照料与医疗康复、自理能力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残疾人尊严生活。截至目前,通过机构托养、社区托管、居家照料三种方式,我市已有1.01万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得到了托养服务。
        “辅助性就业”针对的是残疾人就业中最困难的群体——精神、智力残疾人。近两年来,市残联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辅助性就业长效机制,实现了辅助性就业中心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建成17家运营良好的辅助性就业机构,像小蒋一样在辅助性就业中心就业的精神、智力残疾人已有500多人。
        身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残疾人创业同样有广阔的舞台。我市支持鼓励适合残疾人的电商创业方式,在青岛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免费为残疾人开设了网站建设、美工设计、营销等一系列的免费课程,仅今年,中心已有83位残疾人接受了课程培训,4位残疾人成功创业,16位残疾人建立了自己的淘宝店。“我终于有机会做我一生的事业,我会一直走到底。”初创品牌并通过电商方式经营的残疾人胡德芳如是说。(来源:青岛日报)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