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碱水稻(海水稻)上马基地迎来收割测产 亩产261.39公斤
2018-10-11 16:42:16

  • 【导语】

    秋收时节,位于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片金黄,灿烂的稻穗随风飞舞。这也意味着,以城阳上马为代表的滨海小流域盐碱地也可变成良田。

    【正文】

    10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这片曾经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已经变色的稻田中,工作人员正在做收割前的准备工作。

    【同期声】耐盐碱水稻上马基地植保经理  张国东:

    现在长势还比较理想的,也能看到它现在转色的比较好,如果仔细看稻穗的话颗粒也比较饱满,成熟度也是非常好的非常理想的,这样话就可以达到一个收获的要求。

    【正文】

    今年5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建立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种植改造前,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的土壤PH值在8.1左右,属于中度盐碱地,只在沿河周边生长一些芦苇,土壤表面白茫茫一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挑选了适合的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并采用“四维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改良盐碱地。经过四个多月的生长,今天终于迎来实际测产。

    【同期声】耐盐碱水稻上马基地植保经理  张国东:

    也是种作一年看到它有收成了,也是非常期待今天下午的测产,通过测产也是对我们一年的工作的验收。

    【正文】

    下午3点,来自青岛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东营农科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七名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开始对基地内种植的水稻材料进行测评,并对土壤改良效果进行评测。

    【现场同期声】宣布测产开始

    【正文】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现场测评小组对该材料分3个地块取样,然后进行了人工收割,经测量、收割、脱粒、称重、去杂、水分测定等多道工序,专家组将所有数据汇总计算出亩产量。综合计算出编号为1083的水稻材料亩产量为261.39公斤,标志着耐盐碱水稻在这一示范基地试种取得初步成功。

    【同期声】耐盐碱水稻上马基地植保经理  张国东:

    收完之后我们对规划做一个重新调整,为明年继续大面积推广做一个准备

    【正文】

    10号当天,位于新疆喀什和黑龙江大庆的试验基地,也迎来收割测评,这些种植测评的数据将与其他试种基地和区试点汇总,为下一步的生产性试验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全部评论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