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坤和他的两亩葡萄园
2017-08-31 16:46:20
  •  

    【导语】

    今天的《城阳故事》我们来介绍一位葡萄种植户——夏庄街道张家沙沟社区的张其坤,他种了40年葡萄,其间既体会了背着葡萄到几十公里外的集市上贩卖的艰辛,又感受到了游客在葡萄架下喝茶聊天的悠然,如今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位种植户的故事吧。     

    【正文】

    一大早,张其坤和老伴就来到地里摘葡萄,由于今天有客户预定了几十斤,老两口格外忙碌。

    来自市区的李女士也早早来到张其坤的葡萄园里,等着将最新鲜的葡萄带回家和亲朋好友分享。李女士已经连续五、六年在张其坤这里买葡萄了,看着老人这样忙碌,她和几个朋友干脆亲自上阵,帮着采摘。

    【同期声】 市民 李女士

    【有空、有心情,开车就下来了,感觉这边空气特别好,也喜欢来。感觉这个葡萄特别好吃,很甜,今天来看看,等着下一次周末,就带家人来。】

    【正文】

    像李女士这样的老客户,张其坤有十几个,每年他都会在葡萄熟到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来,保证客户称心如意。

    【同期声】 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像这样的人群,一年有十次八次的,这样的,他们都熟了,每年先打电话问,葡萄好不好吃了?咱就得说实话,好吃的时候咱就说好吃,不好吃,我就说再过一个星期或者过几天你再来。】

    【同期声】 市民 李女士

    【这个庄主特别好,有时候来给我们冲茶,还讲一些茶文化。】

    【正文】

    今年60岁的张其坤种了将近40年的葡萄,他说这种喝着茶聊着天,坐等客户上门的好运气也就是近几年才遇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都是半夜把葡萄摘下来,天不亮就得骑着自行车出发,驮着几百斤的葡萄跑几十公里,到青岛市区和附近集市上卖。

    【同期声】 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当时的条件确实不如现在,那时候才8、9毛钱、块数钱(一斤)。(凌晨)两三点钟摘下葡萄,骑着自行车,最远能跑到云南路,甚至西镇,都上那里去卖,像人民路或者嘉和路,这些都经常去,只要下来葡萄,就得骑着自行车,去得早就为了占个好地方,销路好得多。】

    【正文】

    张其坤说,那会儿,张家沙沟到市区的道路可不像现在这样平坦,路途远,山路又多,加上驮着几百斤的葡萄,非常辛苦,不但路途艰辛,买卖也并不好,就这样忙上一整天,也挣不到几个钱,一季葡萄的收入难以养活全家,张其坤只能再想别的办法。

    【同期声】 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得分好几块,像我们庄户人,就指着地,再就是闲散的时候出去打个工、上个班,通过别的方法再去挣点钱。】

    【正文】

    十年前,采摘热在东部山区悄然兴起,市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从春天的樱桃和红杏开始,一直到冬天的草莓,一年四季都能摘到最新鲜的水果,而到了夏末秋初,葡萄自然不能错过。从那时开始,张其坤就把自行车换成了手推车,而路程也由几十公里缩短到了100多米。

    【同期声】 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关键就是要谢谢媒体,通过媒体宣传,都知道了沙沟葡萄,像市里的市民,包括城阳区的市民,都知道咱这个地方有这块葡萄地,星期天、星期六,他们在闲散的时候过来吃葡萄,很多很多的。现在的旅游团多,只要和旅游团挂上钩,一来3、40号人,吃完了还要往回带,这个价值就高了。在网上,他们都看到这个信息了,就主动找我了。】

    【正文】

    如今张其坤这两亩葡萄地每年可以采收葡萄7、8千斤,净收入超过4万元,足够全家一年的花费。销路不愁了,张其坤就把精力都放在了怎样种出品质最好的葡萄上来,从品种挑选、嫁接,到科学驱虫、驱鸟,今年他又自创了一种无死角的光照模式,让葡萄充分接受阳光照射。

    【同期声】 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铺上反光膜,出太阳的时候,太阳直射到下边,反光膜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照,能反上去,不铺反光膜,下边的葡萄受不到光照,铺上反光膜,四周都能接触光,葡萄接触光了,甜度能达到。今年还是试验,明年我还想这么做。】

    【正文】

    从张其坤的话语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已经把种葡萄当做了一种兴趣、一种爱好,而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两亩葡萄园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终生与之相伴。

    【同期声】张家沙沟果农 张其坤

    【孩子没兴趣,我是两个闺女,她们上完学都各自上班去了,主要是我们两个人,星期天歇着的时候,她们过来帮着我卖,但是种植、干活她们不愿意干,尤其是两个小女孩。像我年龄大了,不可能再出去想三想四了,上个班是不可能了,还就依靠种这个地,风调雨顺的年份还能弄个3万4万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了。】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