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集备年货 就图浓浓的年味儿

2017-01-13 17:33:03

 【导语】

    现如今城市里的年味越来越淡,不过生活在城阳的人们仍旧继承着传统。过完腊八就开始忙年了,扫房屋、蒸馒头、割肉、灌香肠、赶集备年货,这些事都要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里完成,这个时候的农村大集也是人潮如涌。农历腊月十四是河套的传统年集,记者赶去那里体验了一把大集上的浓浓年味。

【正文】

    进入腊月,来逛大集的人是一次比一次多。上午十点,记者在河套集上看到,这里已经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中间夹杂着摊贩的各类叫卖声,十分热闹。

【现场】刘天祥

    我们现在来到了河套大集,河套集是每逢四和九都是赶集的好时候。再过十几天就要过年了,我们看到集市上已经是摆满了火红的灯笼 福字以及对联,一派喜庆的气氛,那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去转一转。

【正文】

    红红的对联贴起来,喜庆的装饰挂起来,中国人的春节注定是要红红火火才够味。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减少大家赶集的热情,集市上吉祥喜气的福贴、春联和极具胶东特色的窗花,就成了抢手货。

【同期声】字幕1:摊主

    根据青年和年老来给他请这个对联,价格还优惠。

         字幕2:摊主 张先生  

    过节就为了热闹,图这个吉利 新鲜 红火。(因为这不也快过年了,感觉这个卖得怎么样?)现在刚开始,快的话忙不过来的时候吧,得后面三个集,特别最后俩集。

【正文】

    再往前走是各类杂货,草篦子、饭帚、卡花模子等一些传统手工日常用品,超市里不好找的老物件,大集依然是最好的淘宝去处。鞭炮、香烛、糖块、干果等琳琅满目的各色年货,看得人是眼花缭乱,传统味道依旧,透着浓郁的年味。热气腾腾的瓜子、糖炒栗子从大炒锅里散发着香气,赶集人路过多会停留尝上两颗,称上几斤带回家。

【同期声】字幕1:市民 苟女士

    腊八就是年 就好过大年了 吃的用的穿的都买

         字幕2:摊主 侯先生

    咱们这个瓜子和花生您卖了得多少年?我卖了将近得三十年,(都是自己用这个炒的吗)全部自己炒,自己现加工 现卖。/(你刚开始卖的时候,瓜子多少钱一斤?)那工夫块数钱,七八毛钱(那现在呢)现在十一 十二,甚至卖到十五。

【正文】

   在河套年集上,记者发现传统的民俗物件依然受宠,还可以买到在其它地方不太常见的家谱轴子、祈福用品,用来祭祖敬神或祈福求财。

【同期声】摊主 李先生

    这是过年咱挂的财神,过年好发财嘛,过年不请财神嘛,放家发财,这叫财神。(这幅画这么大,应该挂在哪个地方)挂在堂上 正堂上。

【正文】

    虽然现在农村多数人都住进了楼房,但过年习俗没有变,老主顾还会来他摊上请个财神回家。李大哥今年48岁,是胶州人,平常日有份工作,一进了腊八,就会四处转着赶集出摊。从初一到初十,一圈下来能赶周边五个集。他说忙活二十来天,收入一万来块钱补下家用也是件乐事。 

【同期声】摊主 李先生

    现在咱都住楼了,住楼挂大的不多,挂小的多,现在都拆迁了。/现在东西多了,没有像以前赶集那么些人了,以前赶个集多少人,现在东西太丰富了,什么时候都可以买,没有那么浓的年味了。

【正文】

    河套地处沽河入海口,因为大集靠近渔码头,这里也是海捕海鲜的集散地。各类活鱼,现杀现卖,拿起来掂量一下又肥又结实,新鲜得很。吃货们买海鲜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现场】

    (这是咱们本地的鱼吗)本地的(这是活的吗)活的(能有多重)两三斤

【同期声】市民 刘女士

    (今天来赶集都买点什么东西)买的海货,海鲜之类的(经常来这边吗)恩 每集来(感觉怎么样这边?)挺好的 便宜 还新鲜。

【正文】

    记者在集市上遇到了来给自家酒店采购的徐先生,据他说,过去河套居民多是靠出海捕鱼为生,近年来,由于近海水域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本地海捕鱼已经越来越少,很多人转行做起了养殖业。

【同期声】河套潮海东社区居民  徐先生

    这就是我们河套的特产(这个叫什么)叫末货,产量非常少,人工用很密的网在水里往前推着,推出来的,非常非常的少,但是特别的好吃。(它是就长不大吗)永远长不大,很小很小的,你这么看都看不出里面有小虾子,其实就是很小很小的虾(这是咱们河套才有吗)仅限于我们这个地区,现在别的地方都没有了。

【正文】

    在徐先生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一些在一般海鲜市场上不常见的小海鲜。

【同期声】河套潮海东社区居民  徐先生

    (这是小白虾?)这就是当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产,小白虾。(我看都是活的)这个没有养的,部是野生的,所以产量非常少。/(那这个东西怎么吃 看着还挺大的)你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炸着吃,也可以直接放水里,加上一点盐,(它是海里面的吗)对 就是海里面野生的。

【正文】

    往年大集上两三块钱一斤的红岛海蛎子,今年涨到了五块。摊主说,海蛎子去年11月下苗,天冷的时候拉到外地去育肥,一个月后拉回来成本已经涨到了三块八,现在卖五块已经不挣什么钱了。

【同期声】河套潮海东社区居民  徐先生

    这本地海蛎子,现在这种海蛎子苗都是投放的,投放以后拉到外面去育肥,育肥以后再拉回来,拉回来再养着,这个海蛎子就肥起来了,口感上,还有蛎黄的大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

【正文】

    记者向徐先生讨教,为什么在家里蒸的海蛎子要么不开口,开口的要么老了呢?热情的徐先生邀请我们去他在潮海东社区的酒店,给我们现场演示一遍火候的把握。

【同期声】河套潮海东社区居民  徐先生

    这就是刚从集上买回来的海蛎子,这海蛎子的做法就是用热水 大火开锅以后,把这个海蛎子平铺在锅上,盖上锅盖,开锅五至六分钟,这个火候是正好的。然后所有的海蛎子都开口,而且这个肉质非常饱满,鲜度也就达到了。再说一下这个刚从集上买回来的,我们当地人叫末货,这个末货的做法就是放适量的水(凉水),一斤加七克左右的盐,炒至两三分钟即可,吃法就是蘸着我们当地的大葱,吃起来味道最鲜,也最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