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解除患者之病痛不负生命嘱托,他助患者恢复健康践行医者使命,他视患者如亲人彰显“白衣天使”精神担当,他是精于专业的医学精英,他是品德高尚的医学楷模……他就是城阳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王德举。
最大的回报,是病人的康复
感人一幕:
2016年的一天,上马街道的矫先生一家人陪伴着母亲来到城阳第二人民医院,手捧写有“尊老敬老真心为老,医德医术精湛四方”的锦旗和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交到了外科主任王德举的手中,以此表达对医护人员悉心救治的感谢。王德举主任接过锦旗后感慨万千……
原来,95岁高龄的矫奶奶,之前因为剧烈腹痛于晚上10点来到城阳二医就诊,经诊查,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经抗炎保守治疗后腹痛仍没有减轻。
因老人高龄,手术风险极高,王德举主任立刻组织医师讨论、会诊,决定进行手术治疗,可是在手术中又发现因为结石梗阻,胆总管水肿非常严重,经过细致手术最终切除了胆囊并在胆总管里放置了T管。
当手术结束的一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术后老人恢复情况非常理想。病愈出院后老人和家属满怀感激之情,矫奶奶更是坚持亲自到医院送锦旗。接过锦旗时,王德举主任说,“是大家的齐心协力让老人安然度过了危险期。”
这是感人的一幕,可是在25年的从医经历中,王德举主任经常遇到,他说,“这只是我们做了医生的本职工作,其实,病人的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回报。”
视患者如亲人,捍卫白衣圣洁
王德举,城阳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自1992年毕业分配至医院工作至今,始终把对病人的关爱放在心上,坚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目标,让周边老百姓就近接受跟大医院一样水平的诊疗。
王德举说:
“医生眼里看的就应该是病,心里装的就应该是人。”
“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为病人”是王德举最朴实的话语,他也一直把此作为自己的信念,始终如一地默默坚守奉献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根基层,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一辈子做人民的大夫”。
这一做就是25年,而且还是继续进行式,因基层医院缺人,为了及时出诊他曾经连续住在医院内15年,无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他认真地查看每位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王德举经常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他会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难,不仅为患者治病,同时也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之能安心地配合医生治疗。
王德举以一颗平常心用真情为患者服务,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时常会听到患者及其家属发自肺腑的赞誉。
勤学苦练,他铸就精湛医术
王德举在参加工作以来参与手术近6000例,主刀完成手术2200余例,部分填补了本院甚至城阳区的空白:他在城阳二医率先开展了甲状腺全切以及颈淋巴结清除术、乳癌改良根治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肝左外叶切除、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肝癌切除术、脾破裂脾切除、脾修补及脾部分切除、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修补及部分切除术、小切口治疗小儿疝、全膀胱切除术回肠膀胱术填补了本院及城阳区空白。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医术好而轻视任何一次手术,对每一例手术,术前他都要充分地评估,反复地读片,甚至三番五次地找各科同事会诊,明确手术方案。
王德举曾成功为一位102岁的老人切除重达2.5斤肿瘤,那颗肿瘤把她的腰都压弯了,直不起身来,她曾因风险高而被几家医院婉拒。经过王德举的手术治疗,这位百岁老人安全高兴地出院了,看到这一幕,王德举说,“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患者,他仍在不断钻研
从医多年,王德举虽然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仍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通过努力学习,他取得了青岛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并主动到上级医院进修外科微创治疗。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获得科研专利成果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王德举在2001~2002年度、2003年连续两次被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卫生局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于2002年被城阳区委、区人民政府授记“三等功”。2013年12月被评为“城阳区首批基层骨干一线专业技术骨干人才”。
在城阳二医,王德举还有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团队。作为带头人,他重视人才培养和医学知识普及,组织医师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促进学科发展。
他还成立了腹腔镜基本功培训室,开展多种训练,成立微创团队创建品牌,全面提高医疗水平,真正实现了城阳二医的发展。现在,他带教的许多医生已成为医院骨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均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为了提高百姓的卫生知识和保健意识,王德举还经常参加下乡巡诊活动,帮扶基层卫生院室技术提升,到社区为患者治病,并做客广播电台、电视台做健康讲座,普及医疗常识。
来源:城阳上马
编辑:李铭纯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