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这位生前决定捐献遗体的老人终于如愿以偿
2017-08-01 11:28:12
  • 5月12日,青岛早报以《志愿捐遗体 全家一齐上》为题,报道了城阳区上马街道北程社区61岁的孟庆国,带领一家四口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

    微信截图_20170801112519

    昨天上午,老人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经医生抢救无效身亡。在城阳区红会的联系下,当天孟庆国就实施了遗体和角膜捐献,实现了生前夙愿。

    早前报道:感动在身边:城阳一家四口签捐献遗体志愿书,其中有一位老熟人…

     

     

    突发:

    上班突晕倒家人帮他圆心愿

    “父亲走得很突然,真的没想到……”7月31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孟庆国的儿子孟凡彬。孟凡彬说,父亲在一家企业食堂工作,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

     

     

    7月31日上午8时许,孟凡彬突然接到父亲工友的电话,称父亲在单位上班时突然晕倒,当家人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医生说,初步怀疑是心梗。

    孟庆国的工友说,当天早晨,孟庆国工作时突然晕倒,单位第一时间组织懂得急救知识的人员实施抢救,并紧急拨打120,医护人员赶到后,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两个多月前,孟庆国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在城阳区红会的帮助下,家人当天就办理了遗体捐献交接手续,替他实现了生前心愿。


     

     

     

    回顾:

    一人提出捐献全家人响应

    今年5月份,城阳区红十字会接到孟凡彬的电话。电话中孟凡彬表示,要捐献遗体器官,让工作人员意外的是,这次要捐献的竟是一家四口。“捐献遗体是由父亲先提出来的。”孟凡彬说,三四年前,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父亲第一次接触遗体捐献,后来的一次聊天中,父亲说,等自己去世后,要求儿女将遗体捐了,用作医学研究,这样既可以省去儿女的麻烦,说不定还能救人。

     

    一家人生活在农村,当时很多亲友不理解这种做法,孟凡彬没有立刻答应父亲。孟凡彬的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记得自己去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提出反对,自己赴济南捐献时,甚至有好友非要开车将他接回来。捐献结束后,看到孟凡彬健健康康回家,加上媒体的报道,亲友们才打消了这种偏见。

     

    今年月初,孟庆国再次提出捐献遗体一事,有了前一次捐献的经历,这一次得到全家人及亲友的认同。“爸妈都捐了,咱还有啥可顾虑的?”孟凡彬的妻子说。5月11日上午,孟庆国、老伴还有孟凡彬夫妻俩,一家四口都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字。

     

     

     

     

    幕后:

    儿子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孟庆国今年61岁,只上过三年小学,年轻时种过地、从事过建筑工作、还开过车。他生前曾告诉记者,从电视节目中得知,很多名人都捐献遗体,后来自己想了想,去世了尸体就火化了,还不如捐出去,说不定还能救人,也给儿女省了麻烦。

     

    说起对儿子的教育,孟庆国说,自己没太多文化,老两口对儿子从小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千万不能做坏事”。“只要儿子做好事,我们就不会反对。”母亲姜邵娟说。

     

    在父母的影响下,孟凡彬刚满18岁就参加了造血干细胞采样,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年8月份,距离孟凡彬采样已过去11年,他终于接到城阳区红会的通知,将赴济南实施捐献。当年10月份,孟凡彬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岛城第67例、城阳区第10例捐献者。

     

    除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捐献遗体器官外,生活中孟凡彬也一直乐于助人。2003年,他就加入了青岛绿飘带志愿者协会,先后12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近5000毫升。参加志愿活动30多次,为孤寡老人等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仅仅近两年,他资助生活困难群众的资金就超过万元。

     

     

     

     

     

     

     

     

     

     
    来源:青岛早报
    记者:王涛
    编辑:肖璐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

    微信图片_20170725160401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