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公示九、十月份“城阳身边好人”候选人啦!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2018-10-30 10:34:04
  • 关于网上公示九、十月份“城阳身边好人”候选人的通知

    九、十月份“城阳身边好人”候选人简介

    (15人)


    s_f9d481c0f9de46ff856b44f45eea3f4c.png 

    王度极  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居民

    王度极,男,汉族,青岛城阳人,1941年7月出生,高中学历,现为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居民。十多年来,他一直为了讲好城阳武工队的故事而奔波。他立志要将城阳武工队的故事讲遍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

    8月28日,一场题为《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努力打造团结和谐社区》的传习活动在城阳街道城子社区举行。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78岁的城子居民王度极全程站立,思路清晰,激情澎湃,他以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自传体革命回忆录《城阳武工队》为蓝本,脱稿为参加活动的居民生动再现了城阳武工队的英雄故事。

    王度极于1999年光荣退休。刚退休那几年,他喜欢打麻将,早上出门,天黑才回家。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戒掉麻将搞写作,每天的生活从打麻将改成了写作、读书。扎实的基层经验再加上他本来就爱好文学,经过几年努力,于2003年完成了第一篇小说《好好大婶》并在《青岛文学》上发表。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度极在同学家中看到了《城阳武工队》这本书,他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将此书读完。书里的人和事让他魂牵梦绕,李肇兰先生传奇的革命经历和无尚崇高的精神境界,城阳武工队的英勇作战经历和作战智谋智慧,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他从中真正地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与人民武装之间的那种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真正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从那以后,王度极算是和这本书彻底结缘,将《城阳武工队》搬上荧幕的想法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王度极笔耕不辍,结识了不少文学界的朋友。大家以文会友,其乐融融。为了将《城阳武工队》搬上荧幕,王度极结识了捧红了王刚等明星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导演任豪,并与任豪导演一拍即合,两人共同创作《城阳武工队》三十集电视剧的剧本,王度极负责写前十五集,任豪导演负责写后十五集。任豪导演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他,他们全心投入到《城阳武工队》剧的统筹运作中。

    为了将《城阳武工队》搬上荧幕,一直在不停奔波。他前往潍坊拜会李肇兰先生,得到了李肇兰影视剧本改编的授权,并几次前往北京,与大学教授、演员探讨相关事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梦想。

     

    s_afcf03e6b73f44afb72614f8e2d13b42.png

    张玉忠  城阳区阳光救援队队长

    张玉忠,男,汉族,山东青岛人,1972年9月出生,中专文化程度,城阳街道小寨子社区居民,现为城阳区阳光救援队队长。

    2003年,张玉忠爱上了户外登山运动,结识了一批爱好相投的朋友,在朋友圈里,他的登山速度名列前茅,被誉为“穿山甲”。他加入公益救生组织的意念始于2006年的一个星期天,那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驴友电话,棉花山有位游客受伤需要救援。张玉忠立即约上三位登山驴友带着担架前往救援。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发现伤者斜倚在山路旁的一棵树上动弹不得,原来是一名登山游客不慎摔倒导致腿部严重骨折,红肿的骨折处高高地突出。当他们要抬伤者上担架时,伤者疼痛难忍、汗流如注,这让张玉忠等人不知所措。庆幸这时有位懂得医术的驴友经过,见此情景主动请缨给患者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处理,这才抬上担架送至医院。救援结束,张玉忠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四点半。

    2011年青岛救生协会成立,张玉忠想成立公益救生组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带着40多登山驴友队伍报名参加青岛救生协会救援队。在他的带动下多数队员都顺利通过了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他也成为队伍里优秀的领军人物,成立了阳光救援队。

    在数次救援中,张玉忠经常命悬一线,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13年三标山的那场大火。“那一次差点就没能回来。当时队员一到现场就想往里冲,我让他们稍等一下,我先进去查看一下火情。”张玉忠回忆,尽管当时他随身携带了一条湿毛巾,但火场内的烟雾仍让他差点窒息。从3月6日下午三标山发生火灾、7日上午大火被扑灭,再到9日上午因为大风,山火复燃蔓延,他们在山上坚守了4天。“每天下午三点才能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人累得只要蹲下来歇一歇,便感觉头晕得要倒下来。”

    张玉忠所带的这支队伍,没有人为他们补贴餐费、交通费、通信费,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失去很多挣钱的机会。他们随身携带的对讲机、帐篷、睡袋、被褥、水桶等设施,大多都是队员们自己凑钱购买。他们虽然装备简单,但阳光救援队训练有素,经常在城阳和崂山开展各类专业知识训练,队员们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40多名救援队员,年龄从24岁至42岁不等,有公司老板、个体经营者、退伍军人等,还有200多名未经培训的志愿者加入。为了这份事业,他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委托给别人打理,自己始终坚守做义务救援工作。

    2012年9月胶南发生水灾,在一人多高的深水中抬伤员;年底上崂山救助失踪的市民,在零下十多度的道观里住了五天……这些年,但凡有较大的救援行动,总会有张玉忠和他的队员们的身影。2018年“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期间,张玉忠和他的救援团队成员、志愿者一起携手协助引导观众、维持现场秩序,为本次国际青少年足球比赛做应急安全救护保障工作。类似的后勤保障工作阳光救援队已经参与了无数次。自救援队成立以来,先后300多次应急救援。

     

     

     s_63d69d363278469f8ebf7abf2b2820b7.png

    刘晓梅  城阳区人民医院护师

    刘晓梅,女,汉族,青岛城阳人,1987年1出生,本科学历,现为城阳区人民医院护师。在城阳人民医院ICU工作已有十年。她始终谨记南丁格尔誓言,爱岗敬业,踏实做事,工作上一丝不苟,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为患者营造爱的港湾,减少患者痛苦,使重症病人能得到生的希望。

    作为一名ICU的护士,她视病人如亲人,每天都要伺候病人大小便。她在一次夜班时,有一位脑梗塞偏瘫的老奶奶突然心率快、血压高,经过医生查看其他方面情况都很正常,监护护士查看各个管路也很通畅,可老奶奶却不停的在床上躁动,脸上的汗珠也慢慢的流下来。会活动的右手时不时的去抚摸肚子,凭借着在ICU多年的护理经验,刘晓梅觉得老奶奶可能要大便。通过跟老奶奶慢慢沟通才知道,老人想大便排不出来,还不好意思。刘晓梅顾不上其它,戴上手套与同事们一起协助老人翻过身来,用手一点一点帮老奶奶抠大便。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大便跟石头一样硬,累的刘晓梅大汗淋漓、右手麻木,同事们一起为刘晓梅伸出了大拇指。老奶奶的心率血压也很快恢复正常,老人用能活动的右手握着她已经麻木的右手,感动的说“孩子,自己的亲闺女亲儿子都没有这样做过,辛苦你了! ”

    刘晓敏的父亲六年前因肝癌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住进她的科室,在同事们的努力下病情得到控制稳定。因为父亲是RH(-)血,就是大家常说的熊猫血,抢救他的时候把血站的血几乎都用光了,使她更深切地感受到稀有血型的珍贵。刘晓梅也是熊猫血,从那时起,她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加入了山东省和青岛市熊猫血献血志愿者,坚持每年献血,希望像父亲那样的熊猫人能得到更好的救治。从经历了爸爸生病到跟父亲不舍的分开,使她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各种感受,从此对病人及其家属给予了更加热心的照顾和理解。

    “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爸爸妈妈都是治病救人的。”每当儿子跟小伙伴们炫耀,刘晓梅心里不仅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亏欠孩子很多。在ICU工作十年,她当了九年的监护组长,她深知自己的责任,丝毫不敢松懈,不管带教新同事还是带领组内其他护理姐妹,她都以身作则。平常陪孩子的时间很少,接孩子放学回家,都成了孩子的愿望。又一次刘晓梅去济南进修重症医学专科证,孩子在家里发高烧,爱人怕她担心就没有告诉她,事后才从同事那里得知此事。在护理工作中,无论多苦多累,她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微笑、用温暖、用一颗圣洁善良的心,去抚慰病人,驱散了很多患者身心的痛苦和忧伤。

     

     s_f7453e3b157d4305a756b78ff2959459.png

    王龙涛  城阳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委员

    王龙涛,男,汉族,山东莱阳人,1981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2006年8月到城阳区人民医院工作,历任内科住院医师、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现为城阳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委员,多次获得医院优秀医师。能够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擅长内外科危、急、重症病人的急救以及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技能,对多脏器功能不全、各种急性中毒等救治达到了同级医院先进水平,曾参编医学著作2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选择从医,是王龙涛儿时的理想。为了实现梦想,他十多年来一有时间就闷头研究医学书籍。实习期间,为了学习并观察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常常几天几夜住在病房,累了就躺会儿,饿了就吃泡面;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他会到处查阅资料,甚至深更半夜给老师打电话咨询。经过不断历练,逐步成为同龄人中的医学佼佼者。

    挑战ICU,不断突破自我。ICU是全院各种危急重症病人集结地,疾病重、并发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需要更多的付出,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甚至会遭到家属的刁难和不理解,但这些丝毫没让他退缩,依然决然的选择了ICU科室。2006年刚进ICU时,他与同事们团结协作,不怕吃苦,勇于奉献,敢于面对困难,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工作12年来,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ICU。对他来说没有节假日之分。经常刚回到家就又被叫回来加班或者转运病人。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同呼吸机、监护仪、同事们一起度过。工作中,王龙涛一直注重业务技术的学习,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机械通气应用技术、电除颤、血液净化等技术以及呼吸衰竭、创伤、各种休克、重症感染、脑血管意外、产后大出血、DIC、急性中毒、热射病、猝死、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常见危重病的诊疗规范。12年来,参与抢救危重病人3000余例,其中包括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羊水栓塞、甲状腺危象、复杂恶性心律失常、大面积心肌梗塞、大面积脑出血、脑梗塞等棘手疾病的救治。

    心中有爱,用心沟通,奉献自己。王龙涛视病人如亲人,真心做事,真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行动感化患者。有的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和他成了朋友,从医12年无任何投诉。2008年,ICU收治了一名30多岁猝死的患者,外请来会诊的科专家都不抱希望,但王龙涛依然坚持不放弃,跟同事们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一个半小时,加上应用药物,使病人心律终于慢慢恢复正常,血压也逐渐回升,最终患者抢救成功并康复。2016年10月,科室转入一名因车祸受伤的患者,患者伤及全身多处,来时即呈现创伤性休克状态,王龙涛和同事积极治疗,患者逐渐稳定下来,但3天后患者腹涨及腹痛明显,病情逐渐恶化,他考虑患者腹腔积液,立即予以行腹腔穿刺术,判断是肠穿孔,立即请普外科行剖腹探查术,并积极处理,在他和同事精心护理下,患者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半个月后转出ICU,家属万分感谢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积极进取,硕果累累。工作之余,王龙涛经常参加各种专业研讨会,浏览各大医学网站,学习接受新知识,以副主编参编医学著作1部,以主编参编医学论著1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医师,2017年在区健康杯比赛中获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积极参与医院对泰山医学院实习生教学工作,参与医院组织的义诊及特殊人员保健任务。

      


     s_e937a18563c94bb4a09b4c7bc8d7862d.png

    张永欢  城阳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张永欢,女,汉族,青岛城阳人,198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为城阳人民医院主治医师。2008年自山东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城阳人民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诊断工作。2017年,被评为医院先进个人和年度考核优秀。

    病理检查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非常陌生,病理诊断很多人也认为如同机器分析血液细胞成分一样,放入机器中结果就出来了。而实际上,病理标本需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最终制作成一张薄薄的切片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做出诊断,病理诊断往往是疾病的最终诊断,因此常被称为“金标准”,而病理医生也常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扮演着临床医师“军师”的角色,张永欢正是这样一名特殊医生。

    张永欢同志深知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病理为医之本”的使命,工作10年来,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刚工作前几年,科室里通风设备并不完善,医生取材时要忍受各种人体脏器等组织散发出的腥臭味,尤其是有些肠梗阻和肠肿瘤的标本,常常还有大量粪便。让张永欢更难以忍受的是福尔马林的味道,常常被熏得鼻涕眼泪一起流。条件虽然艰苦,但她每天都会和科室前辈一起学习讨论显微镜下的形态,因为人手少,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相比其他科医生,病理医生的培养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需要天天对着显微镜看片子。有位病理专家说“认真阅看1万例以上切片,才能发初步的病理报告;经手3万例以上,才能复查下级医生的报告;经手5万例以上,才能解决疑难诊断”。为了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家她还乐此不疲的聆听病理网上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每周六都去上级医院看切片学习,从来没有错过青岛市举办的病理讲座和读片会。

    天道酬勤,艰苦的努力换来的是由病理“菜鸟”蜕变成一个对病理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了然于胸的病理大夫。2013年在北医三院学习进修一年,对疑难病例及少见病例的病理诊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独自签发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进修结束后,协助科室领导开展了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等的最新免疫组化的工作,为临床医生判断疾病转归和用药提供了依据,使医院病理科的病理诊断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张永欢先后在《中华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担任城阳区病理质控委员,协助质控中心规范城阳区各个医院的病理诊断和技术质控。

    张永欢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上一年级的大女儿对别人提起自己的妈妈时,总是自豪的告诉别人“妈妈是诊断疾病的福尔摩斯,真凶总能被妈妈找到”。这是张永欢一直孜孜以求的境界。病理的道路漫长而清贫,而既然选择了,她就会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s_abc547fde88f4e74abefc39a0cdcbacb.png

    矫美菊  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后海西村居民

    矫美菊,女,汉族,青岛城阳人,1967年1月出生,初中学历,现为棘洪滩街道后海西社区普通居民,和丈夫结婚30多年一直和婆婆生活在一起,育有两女。她勤俭持家,贤惠孝顺,用自己的孝心、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对待邻里,她有一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热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社区生活中体现出她不平凡的高尚品德。左邻右舍都赞不绝口,说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热心的好邻居。

    矫美菊的婆婆今年100岁,育有七女一子,公公早年去世,婆婆一手拉扯大8个子女。丈夫矫立进作为老人最小的孩子今年也已50多岁,老人的女儿中在世的更是80多岁,无暇顾及家中的老母亲。丈夫上班维持家中开销,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从此,照顾老人的责任一直由矫美菊一个人承担着。作为老人唯一的儿媳妇,她从来没有抱怨或埋怨过什么,而是默默地付出。为了减轻丈夫的家庭负担,她还找了份零工,一边照顾全家老小,一边工作赚钱。

    多年来,光是在婆婆的饮食上,矫美菊就用了不少心思。她自己省吃俭用,为老人准备的每日三餐尽量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顿顿不重样,让老人吃地开心舒心,还经常给婆婆买些营养品滋补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让婆婆“随着性子来”,从不惹老人生气,让老人穿的干干净净。老人年纪大了,时常担心自己年老体弱成为儿女们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矫美菊就尽量和老人多交谈,拉些家常里短,让她在亲情的包围下消除性格的孤僻。每逢过年过节,矫美菊还从夫妻俩不多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孝敬老人,让她自己支配。家里的大事小事,矫美菊也总会跟婆婆打个招呼,听听老人的意见,让老人出出主意,让老人感到自己被重视。婆婆年迈,总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矫美菊便日夜守在婆婆身边,端水喂药,擦洗身体,做的比专业的护工还细心,同一个病房的人看到都说老人有福气,亲女儿也不过如此。

    今年年初,婆婆病危,当老人的所有子女都要选择放弃的时候,矫美菊愣是不同意,她说,只要婆婆有一口气,我就不能放弃她,要让她在这世上享享福,她年轻时可是为子女们付出了太多。其孝心感天动地,婆婆身体在她的照料下逐渐恢复了健康。从这以后,矫美菊对婆婆的照顾更是百般细心,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她便请医开药,照顾的无微不至,使婆婆成为社区罕见的百岁老人。

    当有人问到她为啥对婆婆这样好时,矫美菊说:“人都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婆婆在年轻时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自己一个人拉扯八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现在我照顾她还不是理所应当的,再说了,想想咱们将来也都有老的一天,现在不伺候好长辈,将来那里有脸面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对待自己呢?”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矫美菊也是一个热心人。作为社区联户人员,社区并没有对她提出过多的要求,但她总是积极协助社区,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联户工作中。左邻右舍无论谁找她帮忙,她都二话不说热心相助,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走家串户,帮助社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找邻居们谈心拉家常,把大家关心和反映的问题及时传达给社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联户人员的职责。

     

    s_1ab45d0f849c44b4909474721c39d3c0.png

    朱海红  惜福镇街道超然社区居民、青岛双鸵轮胎厂职工

    朱海红,女,汉族,青岛城阳人,1975年11月出生,初中学历,是惜福镇街道超然社区普通家庭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和丈夫是再婚的,结婚时丈夫有个11岁的女儿。女孩这个年纪正处于懵懂期,开始叛逆。一开始,对朱海红仅仅是客气,就像是对待一位客人。但是朱海红并没有因此而懊恼,她说:“孩子的妈妈是病逝的,我知道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刚开始不容纳我,但是我只要用心去对待,结果总归是好的。”于是,朱海红从2008年结婚到现在,一直将丈夫的孩子视为亲生女儿一样教育。孩子成绩好拿先进的时候,她就会做一堆好吃的作为奖励;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不会一味地宠溺,而是进行批评教育,让女儿真正感受到了缺失的母爱。孩子看到朱海红真心的付出,也从心底接受了她。每次朱海红过生日,女儿都会给她买生日礼物,今年母亲节的时候,还给她买了一套化妆品,嘱咐她在忙碌之余也要注意保养。“有一次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出去卖杏,我们这边习俗是端午吃包子,本来以为吃不上了,结果回家之后发现孩子已经包好蒸出来了,那一瞬间,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对于母女关系这些年的变化,朱海红非常欣慰,也是她真心付出的结果。

    朱海红对女儿很用心,对待公婆同样是丝毫不懈怠。人们常说: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碰撞的。但朱海红却觉得,只要像自家亲人一般相处,没有什么不好处的。朱海红和公婆家里有不少地。朱海红除了每天到橡胶厂上班之外,平时还得去地里干农活。到了秋收季节,朱海红都会先帮着公婆把地里的活干完,再干自己的。“老两口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这个,不像我们年轻点的还能干别的,对于他们我们就是能帮多少是多少,只要身体健康就行。”但天不遂人愿,婆婆在摘杏时摔断了腿,需要人时刻照顾。朱海红每天按时给婆婆喂饭,替婆婆换衣梳洗,还时常搀扶老人到室外晒太阳,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很快康复。

    朱海红的公公是个勤快人,干农活、收拾家,一刻也闲不住。有一天公公突然得了脑血栓,虽然及时送到医院治疗,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从那之后,就不会说话了,右手也动不了。朱海红知道公公心里难受,就每天陪公公说说话,给他解闷儿。2018年9月3日早晨,天正下着大雨,朱海红刚起来发现公公到家里来了。她问公公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但是公公又说不出来,只能急的在那干站着。于是朱海红立马给婆婆打了个电话。婆婆告诉她,自己牙疼了一晚上没睡着觉,到现在还疼的要命。朱海红二话不说,赶紧骑着车去药店拿了药给婆婆送去。送完又连忙赶去上班,连饭都没顾上吃。上班时间还打电话给婆婆,问她牙疼好点了没有。正是朱海红这样细致诚心的照顾,让这个重组的大家庭和和睦睦。朱海红婆婆经常会在邻居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媳,这让朱海红觉得很不好意思。

     

    s_f5c3957b03fc4a0fb4af1c2836a7e5d5.png

    李圣仁  青岛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厂长

    李圣仁,男,汉族,山东临沂人,1986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为青岛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厂长。自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紧密联系实际,扎根车间,勇于探索,不断攻克技术上的难关。曾主导三元催化车间良率提升项目,一次良率由60%提升至99%,提高了生产质量,降低了因不良造成的成本浪费,实现了质的飞越;主导工厂品质科筹建并通过三星级审核,由他带领的品质团队,制定了标准化的品质管理模式,对产品、过程、体系进行有效管控,保障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主导工厂产品导入及良率提升工作,参加新产品的早期开发,提升产品的可制造性、可测试性,保证了所负责的新产品按计划、高效、高质量地快速导入制造系统;主导工厂产品售后问题改善工作,针对产品的售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及过程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产品的售后问题。

    该同志坚持把青岛工厂管理好当做自己最大的追求,努力学习生产经营的管理方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能源项目的热爱,扎根一线生产车间,积极投身于新能源大巴的研发与制造行列中。面对紧张的电动大巴交付计划,以及生产车间遇到的各种困难,他带领整改青岛团队披荆斩棘,冲破艰难险阻,以高标准、高品质的生产制造要求,主导完成了青岛工厂生产任务及工厂各项运营工作。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青岛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作为青岛峰会用车的生产制造工厂,严格按照制造与检验标准生产140台峰会专用车,140台比亚迪纯电动公交车服务岛城,为峰会提供绿色、高效、优质的交通保障服务。为青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建立碧海蓝天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管理者,该同志从班组到车间总有一套管理方法,注重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思路,对每件事都有清晰的预判,切实做到“办实事、求实效”。坚持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全面掌握工厂的安全生产情况,加强重点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使车间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该同志平时注重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并正确对待每位职工的心声,借鉴好的管理经验,勤动脑,勤观察,勤总结,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他坚信管理不是光靠“说”去管理员工,要身体力行,有勇有谋,面对困难要用于挑战,毫不退缩,讲方法和策略,不能蛮干,要讲究科学和技巧,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定,用行为去引导员工,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给员工做榜样。注重加强个人修养,主动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和时政要闻,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城阳区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时刻以预备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身影时刻出没在车间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特有的坚忍不拔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员工,得到领导、同事们一致好评。于2017年被城阳区政府授予“城阳区劳动模范”的称号”。

     

    s_85804f199cde4b6d8d540c9d7185cf72.png

    孙伟功  夏庄街道兰山社区委员

    孙伟功,男,汉族,青岛城阳人,197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现为夏庄街道兰山社区委员。

    2017年的一天,村里的两家村民为了一点小事,起了冲突,当孙伟功听说了此事,就亲自跑到他们两家的家中慢慢的劝解,两家都有些想法,不大情愿,孙伟功多次与这两家村民交谈,为他们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吃,可是他一直没有任何怨言。一趟不行就跑两趟,孙伟功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他们,在他的耐心调解下两家村民和好如初,握手言和。孙伟功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对组内的五保户、困难户问寒问暖,询问有没有困难,要不要帮助,每年过年过节孙伟功都会亲自去看看他们,让五保户、困难户很是感动。

    孙伟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公益事业操心受累,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在工作上是移民的组长,在生活上更像他们的儿子、大哥和家长。他表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将这些“小事”一直做下去。

     

    s_fa8d5df4108c45ce99c133acc259d7a1.png

    纪妮  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

    纪妮,女,汉族,山东青岛人,1981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为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

    人到老年,机能衰退,渐渐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免不了内心孤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有人关爱。纪妮作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早早来到敬老院,第一时间就对老人进行日常慰问,用心关怀老人。如果有老人到中心内设的颐德康复医院住院,纪妮还会抽空去探望他们,跟他们聊天,安抚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保持良好心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如同家人般的嘘寒问暖、嬉笑谈天,使老人切身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慢慢地,老人们不知不觉都把纪妮当成自己家人,喜欢她,信任她,什么事情都愿意与她分享。

      作为前台工作人员,纪妮通过观察和照顾发现,老人们现今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空虚却是普通存在,生活冷清,缺乏关爱,是很多老人的生活状态。纪妮就以不同的形式陪伴和关怀老人,使老人们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绵绵秋雨纷纷,“大妈,您慢点,不用着急,我扶着您慢慢走”。纪妮打着伞搀扶着步履蹒跚的张大妈去餐厅就餐,张大妈颤颤巍巍的推着辅助车,行动缓慢。为了不让雨水淋湿老人,纪妮大部分伞都在老人这边,雨水浸湿了半面身子,送到餐厅后等老人吃完饭再把老人送回自理区。等老人们都吃完饭接送回自理区,纪妮的衣服已经大部分湿透了。老人心疼地搓着纪妮的手:“闺女,你冷不冷?我们的好孩子!”

    微信现在席卷全球,中心的老人们也成为粉丝用户。纪妮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微信,给他们讲解收发微信、查阅信息的操作方法,并拿出随身的纸笔,细心地写下操作步骤,每天都会重复很多遍。

     

    s_aff748e6ee2e4940a48db11020f477c7.png

    纪佳国  城阳区夏庄街道古镇小学教师

    纪佳国,男,汉族,山东青岛人,1972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为城阳区夏庄街道古镇小学教师。工作以来,勤勉教学,敬业奉献,甘做学生成长进步铺路石。任教小学英语,多年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英语兴趣小组辅导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教研活动,参悟其中的教育教学艺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担负的教学任务,深入思考,逐步摸索出高效、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良好熏陶。学生家长送他锦旗:师德高尚,爱生如子。2013年纪佳国任3年级4班班主任,一直带到六年级。他的学生陈煊参加省机器人比赛获一等奖,班中多人学习二胡、葫芦丝等乐器,多人入选校乒乓球队,并在街道比赛中获优异成绩。

    2016年春至今,纪佳国的父亲年事已高,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家人一起护理,白天上班,下班后和休息日护理父亲,做到了照顾老人和教学工作两不误。2017年秋任3年级4班班主任,该班级原来纪律涣散,课件嬉笑打闹,乱象丛生,一度失控。作为班主任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开学一个月,腰部受伤,股骨头脱出,医生要求卧床休养,但他坚持利用周末治疗,工作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他始终坚持一种信念:关键时刻决不能倒下。在与病魔斗争的3个多月,纪佳国全身心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班级面貌发生根本转变,使所带班级逐步形成团结友爱、善教乐学、健康向上的好风气。一部分问题学生在他的耐心教导下,逐步走出打斗怪象,把心思转到用心学习上。

    2013被评为街道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城阳区优秀教师,2015年参加区公开课获优秀奖。2015年在《教育学文摘》举行的联盟杯全国论文中被获一等奖。2015年在城阳区小学英语课本剧比赛中,经他指导的学生获一等奖。2016年春在城阳区小学英语模仿秀活动中获一等奖。2018年1月和其他教师辅导学生获城阳区英语课本剧一等奖。

     

    s_58590dcc504444d591400f8c069c204e.png

    任秀芹  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居民

    任秀芹,女,汉族,1956年2月出生,城阳区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居民。62岁的她是一家人的“顶梁柱”。多少年来,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三代人的“生命之帆”。居民们提起她,都说她这辈子太不容易,不仅是个好媳妇,也是个好母亲、好奶奶。

    2013年,任秀芹的儿子王凯世突然出现浑身疼痛的症状,晚上疼得难以入睡,在医院确诊为骨巨细胞瘤,因为癌细胞侵蚀脊椎骨头,压迫神经导致神经坏死,肚脐以下都没了知觉,媳妇或许是承受不了如此打击,两人协议离婚。从此,照顾儿子和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任秀芹身上。

    “以前,儿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当我知道了儿子的病,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心里特难受。我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要孩子能好好的就行。”任秀芹边说边给儿子按摩双腿,满脸的惆怅,眼里还泛着泪光。眼看着原本健康的儿子,突然丧失了自理能力,任秀芹比谁都要心疼难过,但她必须打起精神,用全部的力量去照顾儿子,照顾好这个家。

    任秀芹上面还有个94岁的婆婆。刚嫁进门时,任秀芹是跟婆婆和小叔子住在一起,后来因为小叔子结婚,任秀芹就跟老公盖了房子搬了出来。由于小叔子有精神残疾,婚后病情加重,离了婚,照顾小叔子的重担就落在婆婆身上,但后来婆婆身体不好,任秀芹就和婆婆小叔子一起生活,这一照顾就是十多年。现在她的婆婆被轮着照顾。当婆婆到她家住时,任秀芹就更加忙碌。每天从早晨起床,先是给孙子做好饭,然后把孙子送去学校,回到家再给不能自理的婆婆洗漱、喂饭,接着又是照顾儿子。这一套下来,再稍微干点家务活,就又到了做午饭的时候。从婆婆到儿子,再到孙子,任秀芹操碎了心,可她真的是无怨无悔。

    “我妈实在太不容易了,我心里难受,却帮不上一点忙。她从来没捞着睡个午觉,晚上忙活完,坐沙发上都能睡得着。但愿我这个肿瘤别复发,我能多陪父母孩子一年是一年。”五年来,王凯世几乎没有出过门,去医院也是别人帮忙从楼上抬下去。他希望可以申请带电梯的廉租房,这样他就能下楼晒晒太阳,因为医生建议他多晒太阳,补补钙,他想让自己的身体好一点,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

    儿子的病花费了40多万元,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为了还债,65岁的丈夫至今还在工地打工,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还要跪在床上给儿子做康复。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着老人钱、低保以及政府、社区的帮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凯世也想过赚点钱,曾经干过淘宝卖干海货。每次接到单,任秀芹因为晕车厉害又不会骑自行车,都要步行去王凯世同学那里取货,来回一趟要走好几里路。看到本来就够辛苦的母亲天天还要走那么远路,王凯世实在不忍心,便放弃了。

    知情人都说任秀芹不容易,可她也只能苦笑着说“当娘的总不能不管自己的孩子吧。我吃苦受累都不要紧,只要孩子们能健康我就心满意足了。”实际上,任秀芹的身体也不好,去年还因哮喘住过院,但她真的是不敢让自己倒下,因为她心里有太多放不下,柔弱的肩上扛着整个家。

     

    s_c71a4bd63a244e048d7ae64b9d892994.png

    刘颖超  城阳区顺德居幼儿园教师

    刘颖超,女,汉族,199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为城阳区顺德居幼儿园教师。她时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参加党的学习活动,笔记详细认真,体会总结深刻,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和党的要求保持一致,规范个人的言行,紧密团结在幼儿园党支部的周围,让自己的思想行动和组织保持一致,处处起模范作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教育每一名幼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诚恳的态度去引导家长、感化家长以及协调好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干一行爱一行,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

    入职以来,她凭着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把自己的青春、愿望和抱负全部倾注在事业上,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身边的党员教师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孩子的喜爱。她在爱的事业中品位人生的意义,在爱的征途中托起明天的太阳。面对自己用心灵营造的圣洁教育事业,她无怨无悔,矢志不渝。

     

    s_67e99b80fbf34ebc9a7c27c11cdc9511.png

    孙一浩、尹博文  城阳区城阳街道田村小学学生

    孙一浩,男,汉族,青岛城阳人,2007年5月出生,少先队员,现为城阳区城阳街道田村小学学生。孙一浩是一位勤奋好学、乐观向上、文明尚礼的好学生,在学校遵守班规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刻苦学习,主动帮助别人。他总是积极参加学习的各项活动并且成绩显著,也是班级同学中的“小当家”。他乐于帮助同学,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同学解答难题,充满爱心。学校开展的各项公益劳动或实践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为班级同学树立榜样。近两年,每逢周六日,孙一浩同学经常到一些小区、公园、街道打扫卫生,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既美化了环境、又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学生都积极投入到了这项活动当中。

    尹博文,男,汉族,黑龙江黑河市人,2007年1月出生,少先队员,现为城阳区城阳街道田村小学学生。尹博文同学学习一丝不苟,每一次的作业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完成;课堂上总能见到他高举的双手,讲文明,懂礼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他喜爱绘画,班级里办黑板报更是他的拿手活,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走出校园,他同样把自己的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他还积极参加全校组织的为灾区、贫困儿童捐款捐物活动,并将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全部捐出。懂事的他从来不挑吃穿、不攀比享受,他知道,自己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做家务,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9月19日中午,城阳街道田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孙一浩和尹博文一同回家午休,到达小区后,发现有个井盖上有绿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沓用绿色皮筋捆绑的现金,两个人捡起钱第一时间就跑回学校交给了班主任。事后,孙一浩和尹博文两人表示,失主丢了这么多钱,肯定急坏了,所以当时脑子里没多想,就是要赶紧交给老师,让老师帮忙找到丢钱的人。班主任王老师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立刻在全班同学面前清点了现金,总金额是5210元。随后,她带领学生来到了校长室,通过校长的帮助,顺利联系到东田社区村委。在村委的大力协助下,经过查找,当天就找到了失主,把钱归还给了失主高先生。9月26日上午,高先生到学校给两位同学送上锦旗,激动地说“没想到丢的钱能失而复得,这两位小朋友的素质太高了,感谢学校和家长培养出这样的好学生……”



    来源:城阳政务网

     


全部评论
下载“爱城阳”
给你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