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一号”卫星群:运行5天可以把地球扫描一遍
2018-04-21 10:47:52 青岛城阳广电
  •   以高校之名,在广袤的外太空俯瞰地球,“青科大一号”卫星将“青岛元素”写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纪念册”,也将为青岛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构筑“大数据群”。

      4月20日,在“青科大一号”卫星冠名仪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和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单位,分别以卫星使用者和制造者的身份,详细解读了高等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创造的时代价值。

    1c872cd11c341c4411221b

      “青科大一号”高光谱卫星

      五颗卫星组成的星座,运行5天可覆盖全球信息

      近年来,高校自主研发或冠名发射卫星的事例并不鲜见。据不完全统计,之前全国已经有六所高校都曾发射过卫星。但是,与“青科大一号”卫星相比,多数都是50公斤级的小型卫星或者不足1公斤的“皮卫星”。65公斤级的“青科大一号”虽然也属于轻质卫星,但在高校卫星当中已经算是“大块头”了,而且在分辨率、运行周期等方面功能性非常强。

      据了解,研发制造“青科大一号”的欧比特公司是我国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头羊”,也是卫星星座运营及卫星大数据应用的领航者。据欧比特董事长颜军介绍,即将于4月底发射升空的卫星是一个“卫星星座”,共计5颗微纳卫星,包括1颗光学卫星和4颗高光谱卫星,其中01号高光谱卫星被命名为“青科大一号”。但在实际应用中,青科大可以使用全部卫星星座的数据。

      5颗卫星以98度倾角,在距离地球500公里外的太空轨道运行,每90分钟就可以围绕地球转一圈。在这个卫星星座中,光学卫星携带“亚米级”的光学相机,即在500公里高空可以清晰拍摄地球上0.9米范围内的图像,还可以定点进行120秒的录像,以便事后对该地区进行数据分析和动态观测。4颗高光谱卫星幅宽150公里,5天就可以把全球覆盖扫描一遍,对于特定地区可以每天进行多遍扫描。这个卫星星座每年将产生的大数据约有7000TB。

      研发卫星不是难题,数据使用才是关键

      “我们是第一次与高校合作。将卫星数据当做一个学科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概也是第一次。”颜军告诉记者,目前卫星研制已经不是难题,如何进行卫星数据应用才是关键。作为山东老乡,他和青科大此前多有交流与合作,也一直在探讨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对于我们企业来讲,需要有高校院所等专业机构来参与研发和数据的分析、应用。”

      恰巧,青科大自2016年就开始了大数据方向的人才培养尝试。去年10月,青科大成立大数据学院,致力于大数据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为支撑学科,与高分子材料、化工、机械、自动化、经管等众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重点针对卫星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展开研究与创新。青科大党委书记、校长马连湘表示,青科大已经形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方向,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欧比特公司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上存在高度契合。

      据青科大副校长、大数据学院院长陈克正介绍,“青科大一号”的发射、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4月底卫星升空,5月启动建设数据接收的基站和数据处理中心,6月开工建设联合数据开发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近3万平米,总投资大约8000万元。

      弥补大数据人才缺口,快速构建“大数据群”

      确定即将升空的“青科大一号”以及即将入列的“青科大三号”“青科大五号”“青科大七号”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它们是大数据人才汇聚的平台,也将为产业服务构建“大数据群”。

      马连湘表示,学校以“青科大一号”卫星为依托,将努力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系统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可视化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陈克正告诉记者,未来3-5年,国家至少需要180万大数据专业人才,但目前可以确保供应的仅有30万左右,我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人才缺口都很大。大数据学院要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需要数据源和“实景演练”。通过对卫星数据的接收、存储、处理、分发,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瞄准数字技术前沿,引育一批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图形图像、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同时,“青科大一号”卫星还将构筑环境大数据、化工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大数据群”。

      可以想见的未来的一个个场景:卫星每两天对某地的农作物进行一次观测,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电脑远程看到农作物的长势,是否有病虫灾害的发生;它可以监测到一条河流是否污染;也可以辨别出马路上行驶的每一辆车……政府治理智慧化、民生服务便捷化、数据产业创新化,都在触手可及的明天。

    来源:青报网

    编辑:李铭纯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

    微信图片_20170725160401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