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城阳2户家庭获评全省“最美”!
2018-01-24 09:01:29
  •  

    微信截图_20180124085903

    近日,山东省“最美家庭”名单出炉。

    城阳区2户家庭榜上有名!

    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夫妻和睦、相携进步,诚信友善、坚守诺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微信截图_20180124085912

    李海涛的幸福一家

    家人的支撑 铺起“平民英雄”路

    story

    李海涛家庭是城阳区城阳街道西田社区一个普通的家庭,李海涛在2014年因两次冲入大海勇救溺水市民而开始被身边的许多人称为“英雄”。其实他的义举善行远不止此,从营救突发心脏病、被玻璃割伤动脉的路人和羊水破了的孕妇,到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下海救人,再到加入蓝天救援队不断出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的舍我付出,受考验更多的不止是他,还有他的家庭,他的妻子江水莲、他的老父亲、他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家庭,不断地用他们的坚韧、包容与同心同德,向我们、向社会传递着那看似总是远离普通生活的“英雄精神”,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最美家庭”的故事。

    “我不是英雄,我也会后怕”

    李海涛自2001年开始就干起了夜班出租车,直到2015年因腰部损伤不能再自己干了,才把出租车承包了出去。也许,是因为常年干夜班的原因,马路边上发生的那些令人着急的“麻烦事儿”总能找上他。“真的不要叫我是英雄,我想的只是积德行善,能帮一把是一把,任何人在危急、危难的情况下,都渴望希望的出现,”面对“英雄”的称号,李海涛谦虚的说道。

    2012年,拉着一名被破碎的窗玻璃割伤大动脉的乘客,李海涛在晚高峰一路闯红灯,把车速跑到了每小时110公里,为生命抢时间;2013年,为了尽快把羊水破了的孕妇送到医院,又要照顾到孕妇和家属的情绪,他不得不一次性超员拉载了五个人;2014年,为营救溺水市民,为了践行给落水者“我一定会回来救你的”承诺,他两次下水连续游了近两个小时,体力透支险些自己上不来岸。

    闯红灯、超速、超员、体力透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万不可取的事情,在生命面前都将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因此发生任何意外,那么在别人口中的“英雄”李海涛或将瞬间跌入谷底。“其实每次回想的时候,也会后怕,怕一片热心毁于一旦。但即便如此,依然会坚持去做、敢于去做,不断挺身而出,谁让我的车技好、水性好、体力好呢,我不去做谁去做,只求自己问心无愧吧,”李海涛说。

    “我的爸爸是一个超级英雄”

    李海涛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才刚刚上小学,大女儿上中学。“我的爸爸最厉害了,我的爸爸是一个超级英雄,”李海涛的小女儿总是这样骄傲地介绍爸爸,但在已经完全懂事儿的大女儿心里,除了“英雄”二字,还有担心和挂念,“每次爸爸晚上回不来,我就知道应该又是参加救援去了,我总是在祈祷爸爸平安归来,不要受任何的伤”。

    在李海涛干出租的那么多年里,妻子江水莲替他在家照顾好两个女儿和父母,每次都会在他出车前准备好喝的水和一些小水果,无论多晚都要等待他回家才能放心睡觉。“李海涛喜欢帮助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我理解他,在他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自身的价值,所以我愿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肯定他,”尽管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但妻子江水莲依然力挺着自己的丈夫。

    加入救援队,家人支持分不开

    2015年,李海涛加入了蓝天救援队,不管他有多忙,只要接到义务救援的任务,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参与到各项救援中去。他最长曾参与过连续31个小时的救援,在崂山与队友们一起营救出两个大人和一个只有两岁半的孩子。对于走上专业救援这条道路,李海涛六十五岁的老父亲给予了极大地支持,“放心去做,大胆去做,能够去帮助别人总比闲在家里好的多,”老父亲曾经鼓励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加入救援队,在他最初接受培训的时候我是有抱怨的,毕竟占用了那多的时间,家里怎么办,不能不赚钱养家了啊。但当我真正了解到他所做的事情后,我选择继续支持他。那些身处危难的人,比我更需要他,” 妻子江水莲总是默默的支持着丈夫。

    幸福是什么?腰缠万贯不一定幸福,位高权重也不一定幸福,李海涛的一家人便用夫妻的相敬如宾,尊老的一颗孝心,助人的一股热情,创业的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微信图片_20180124085922

    孟凡彬的父亲孟庆国生前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照

    生命延续 为爱相髓

    story

    “生命因爱而开始,因关注而成长,因精神而延续。2005年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2008年,救助耳蜗畸形女孩,2009年救助白血病大学生,2016年造血干细胞2017年5月,我们一家四口同时办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妻子进行造血干细胞采样。2017年07月31日,父亲意外去世,遗体,眼角膜无偿捐献。2005年至今,我们一家人的爱心行动从未停止过。很多人说:做这些事,不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做个网络红人,提高知名度吗?其实,我们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赚人气求名誉,一切的根源在于二十年前的那一场车祸……”

    1996年的秋天,只有九岁的孟凡彬遭遇了一场车祸。当时通讯不发达,母亲欲哭无泪。就在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刻,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二话不说,把受伤的孟凡彬送到了胶州人民医院。抢救结束,医生说:“再晚来五分钟,孩子就没救了……”感谢那五分钟,感谢那个陌生的年轻人。他没有留姓名,没有留工作单位,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但在生命的悬崖边,他救了孟凡彬!同时,也在孟凡彬幼小的心里深深的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2005年的九月,十八岁生日那天,孟凡彬来到了台东的一辆献血车,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并且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血样采集。作为送给自己的成年礼!十八岁的孟凡彬默默立誓:愿意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回报那个陌生年轻人带给他的温暖,愿意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播种爱、传递爱。

    从此,孟凡彬加入了绿飘带志愿者团队。为困难群体募捐,看望孤寡老人,走访残疾家庭,照顾福利院孤儿,台东步行街义卖,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等……十多年如一日,他为自己“传播大爱 延续生命”的初心不懈努力。

    2008年,孟凡彬通过网络得知,惜福镇街道李心毅,父亲为了治疗先天性耳蜗畸形的女儿,在北京每天兼职多份工作,因劳累过度,意外去世,留下8岁的患病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他立刻行动,积极协调,通过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青青岛社区网络论坛,民间公益组织,红十字会,民政局等多方力量帮助这个小女孩募集善款13万余元。

    2009年,孟凡彬认识了青岛农业大学的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为了帮助他度过难关,带给他生活的鼓励,两次前往大学生的老家潍坊去看望。个人捐款2000元,单位组织捐款5000余元。

    或许是机缘,或许是巧合,冥冥之中,二十年前那根救人于水火的生命之绳传递到了孟凡彬的手上。

    2016年的秋天,孟凡彬突然接到城阳区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与一名非血缘关系的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如果高分子采样,体检合格,就可以救助那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了。他万分激动,却遭到了父母、妻子的极力反对。他挨个给家人做工作,将他了解到的捐献知识详详细细、反反复复讲了个遍,基本打消了家人们的顾虑。最后,在对双方父母的保证下,孟凡彬顺利启程抵达济南,做捐献准备。同学们打来电话,都让他放弃捐献,有一位同学说:“我亲自去济南接你回来,没有人会责怪你。”但他回答:“如果真的放弃,我的内心会愧疚一辈子。对方全部的希望都在我身上。对于我来说,箭在弦上,我都没想过放弃,更何况现在,箭已离弦,我必须全力以赴。”那时的孟凡彬,只想给对方送去生命的希望,也让爱心的火苗继续延续下去。

    身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让孟凡彬有机会认识和帮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城阳区蓝海港湾居民李刚,造血干细胞康复排异期,因无力支付昂贵的抗排异药物而想放弃进一步治疗。孟凡彬了解这一过程的不易,便积极组织小区居民捐款8000余元,社会捐款5000余元。只为了让病人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希望爱心火苗继续燃烧下去,越烧越旺。

    到今天,孟凡彬已累计献血5000多毫升,也是全国第6037例、青岛市第67例、城阳区第10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平均每年捐献各类善款1万元左右。

    2017年4月,孟凡彬的父亲突然向他提议器官跟遗体捐献的事情,起初,他还有些反对,但父亲却说:“你能去救人一命,就不允许我在百年以后,用我的有用器官去救更多的病人吗?”最终,家人协商一致,要捐一起捐。当生命结束时,让自己的有用器官去救助更多的患者,自己的身体贡献给医疗科研事业。诞生和逝世,乃人生必然;晚霞和晨曦,皆光照人间。

    2017年07月31日,孟凡彬的父亲孟庆国在工作单位突发疾病意外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深受打击,稳定母亲的同时,孟凡彬紧急联系城阳区红十字会、青岛市红十字会,替父亲完成生前夙愿,将眼角膜捐献给青岛市眼科医院,去救助看不见的病人,遗体捐献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与科研试验。“当人的生命结束时,不让生命变成袅袅炊烟,捐献自己的器官,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延续,让患病的病人生命得以延续,”是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最终目标。

    北京的一位朋友曾问过他“你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无偿、不求回报帮助别人。子女成人后也继续去帮助他人,将爱心延续下去。”孟凡彬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

     

    来源:青岛市城阳区妇女联合会

    编辑:刘震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