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人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2017-07-25 09:20:17 青岛城阳广电
  • 7月24日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集中公示宣传322名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我省共有10人进入候选名单。其中,青岛有两人在列,分别为黄岛区育新幼儿园园长逄秋香、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5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启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日前,主办单位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推荐的322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本届评选表彰按照群众推荐、遴选上报、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全国道德模范,树立群众拥护爱戴的价值标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

    据悉,公示结束后,主办单位将组织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确定表彰名单。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青岛候选人事迹

      汗与泪换来如花笑靥——记开办不收保教费幼儿园的逄秋香和她的家人

    74d435cbe0eb1ae0c9b22d

      逄秋香正在照顾午休的孩子。贾 臻 摄

    逄秋香是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育新幼儿园园长。

    自2010年10月起,逄秋香办起了不收保教费的公益幼儿园,累计对困难家庭孩子免除保教费、餐点费等660多万元,惠及2000余人次。为补贴办学所需,逄秋香和家人不仅花掉了70万元的房屋拆迁补偿款,还通过搞海参养殖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不遗余力投身公益事业。

    逄秋香与爱人陈亮是一对80后夫妻,2006年接管了婆婆经营多年的幼儿园。该幼儿园创建之初并非免费,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走上正轨,是青岛市一类幼儿园。

    逄秋香在接手幼儿园之初,经常遇见一些要求“拖两天”和“给减免减免”的孩子家长。有一天,逄秋香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学生家长哭着告诉她孩子的父亲出了车祸,学费的事情可能要拖拖。她当即在电话里告诉这位可怜的母亲,免除了孩子的保教费。到了后来,逄秋香每天下班回到家后总会边干着家务活边对丈夫陈亮说:“××孩子又交不上保教费了,挺可怜的,要不咱们给他免了吧?”

    幼儿园的餐点是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愿选择,这就出现了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吃、有的孩子看,每次看到孩子那眼馋的眼神,逄秋香的心里就直泛酸,有好几次看到有孩子去捡垃圾桶包装袋里的饼干渣舔着吃,每当看到这一幕,逄秋香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

    所有这些让这对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夫妻不约而同地萌生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困难孩子的保教费免掉?

    2010年10月,逄秋香的公婆在海边开的渔家宴饭店因建设大项目工程拆迁,得到了70多万元的补偿款。老人就把这笔补偿款给了儿子儿媳,要他们投资个项目多赚些钱。

    逄秋香和丈夫当即决定用这70万元免除幼儿园所有孩子的保教费。

    2010年10月1日,逄秋香在与丈夫陈亮经过一番商量后打出了对孩子“免收保教费”招牌,每天只需交6元钱的伙食费,除了中午管一顿饭外,还可以获得两顿加餐,这个本来每年赚钱数十万的幼儿园,也随之变成了一个学前教育的公益组织。

    消息迅速传开,周围很多村子的家长都把孩子送来。到了2010年冬天,由于报名人数过多,逄秋香又以每年26000元的租金租赁了一处楼房,开办了兰西村分园,两个幼儿园的孩子加在一起达到300多名,教师也增加到24名,尽管各项费用都在增加,可免除保教费的决定一直没有改变。

    此时,逄秋香才意识到,免收保教费的决定让他们注定要走一段不寻常的人生之路。因为仅24名教师一年的工资就得40多万元,而他们几年来积蓄的30万元加上拆迁赔偿款70多万元,也仅能维持教师两年多的工资支出。但小两口并没有为当初那个轻率的决定而后悔,执着地要负重坚守免收保教费的承诺,把免费办公益幼儿园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夫妻俩租赁两个池子养海参,用养海参的收入补贴幼儿园的亏空;说服父母将家里一块闲置土地以每年五万元的价格出租,用来补贴幼儿园的经费。婆婆近20年没种地了,为了给幼儿园节省买菜的资金,又当起了菜农,不仅把将近一亩的院子开出来种菜,还到外边租了两亩菜地种上各种蔬菜,供给幼儿园。

    婆婆冒着酷暑种菜补贴幼儿园,公公顶烈日冒风雨看护海参池,还把在建筑监理公司的收入也补贴了幼儿园。逄秋香把婆婆公公拖上了不算,还把娘家也拖上了这条公益之路。娘家种的10亩花生,都给幼儿园榨油吃了。

    从2010年10月宣布免收保教费到现在,六年多来免收保教费达660万元,累计2000多人次受益。2017年4月又资助53名春蕾女童,圆了她们的上学梦。

    “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

    ——记扎根一线26年的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

    74d435cbe0eb1ae0c9bf33

      宁允展在车间。资料照片

    从2004年至今,中国高铁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追随到领跑的跨越。这张名片饱含无数高铁人的付出,也与一位扎根一线26年的工人息息相关,他就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大国工匠、中国好人、全国最美职工……这一系列的荣誉成为宁允展的代名词,但宁允展最习惯别人叫他“宁师傅”。26年来,宁允展扎根高铁制造一线,钻研技术、磨炼手艺、破解难题,并为行业培育了多名专家型人才。2015年5月,宁允展的事迹被央视五一专题节目《大国工匠》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20多年时间只为把高铁转向架研磨做到极致”成为他的事迹缩影,人们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6年。

    2004年,“高铁时代”拉开大幕,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由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就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在高铁行业领域,这道工序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宁允展主动请缨,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300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一旦磨小了,精度达不到要求,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动辄十几万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宁允展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花费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的高度肯定。他也由此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定位臂研磨“鼻祖”。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转向架研磨跟不上生产进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试验了近半年时间,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应用到现场生产,使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经创造了连续11年无次品的纪录,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100余列高速动车组,安全飞驰祖国大地17亿多公里。

    宁允展出身钳工,但他自学了焊工、电工。长期以来,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由于精度要求高,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这一操作法被中国中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而他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这一方法也成为公司的“绝招绝技”被广泛推广。

    多年来,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其中,两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来源:青报网
    编辑:李铭纯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