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盛装登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在青岛开启“巅峰之约”,运行一年零一个月的青岛国际院士港铿锵起步,走进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院士的视野。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适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能否在“新赛场”之初就加入其中?广聚天下英才共谋创新发展,这是运筹“海外院士青岛行”更为深远的瞩望。
港,枢纽之地。青岛国际院士港,有志于为国内外顶尖人才打造一处“良港”,构建一个创新、开放、共享的科创生态系统,让“百舸”在此争流,千帆在此竞渡。
突破:打开走向国际的“新通道”
胶州湾畔东岸,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在夏日海风的吹拂下,绿意盎然的稻苗节节拔高……袁隆平院士从国内外广泛采集抗盐碱水稻材料,在此建设了一片杂交培育的试验田——每一棵秧苗都生长着一位87岁高龄院士孜孜以求的科研梦想,每一次杂交育种都牵动着水稻界人士关注的目光和期待。
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一年“战绩”之一。记者从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办了解到,一年间,这里已累计引进院士36名,其中外籍院士14名。
在零基础的条件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的院士集聚效应——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创造的“引进奇迹”,也是实践“直面问题、排除万难、无中生有、始终顶尖”这种精神的结果兑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只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开端之作。记者从李沧区了解到,经过两到三年努力,该区计划引进100名院士,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院士区。
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基地”,李沧区已经跳出落后城区的心理桎梏,有胆魄与信心融入到青岛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大潮中。而且,有志于拓展成为国际合作的一大开放平台,为青岛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贡献力量。
“开放是青岛的城市基因,建设国际城市是青岛不懈的城市追求,而国际化程度不高是李沧区发展的一大短板,关键原因在于缺乏高端开放平台。”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介绍,青岛国际院士港聚焦引进海内外知名院士,规划建设院士论坛,将为李沧区拓展国际合作搭建高端平台。欧美同学会全国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落户院士港,与中英科技文化协会、美国华裔科学家协会、加拿大多伦多校友会、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联盟等17个海外工作站建立常态化联系。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方向选择正确,路也将越走越宽。
当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领域出了“融通”发展趋势。院士聚集中的“融通”效应,这是吸引院士们的重要磁场。青岛国际院士港切中肯綮。“院士拉院士”已是此地开花吐蕊的成功秘笈之一:激光权威周寿桓“拉”来另一个国内权威王立军,又吸引德国等多个国家激光界权威;王玉田院士则“引”来了丹麦、加拿大院士;何满潮院士将建能源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吸引巴西、美国的院士……
就此次“海外院士行”观摩,有院士就指出:“青岛国际院士港,在打开国际通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对于李沧区而言,这是史无前例地与世界高端才智的“握手”。
创新:开垦体制机制的“试验田”
青岛国际院士港绝不能仅仅作为一个重点项目,而是要构建起一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与潜力的生态系统。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一周年总结会上,李沧区委、区政府对其发展规划掷地有声的“拍板”。
从国家层面来看,已发出明确信号: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而其题中之义显而易见:人才之战,取决于伯乐比拼。作为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青岛,站在海洋高端人才济济一堂的基石上,正在创新之路上敢担当勇作为。
青岛国际院士港就是创新发展布局中的重要落子。据了解,院士港建设从一个资金链断裂的烂尾房地产项目上起步,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完善设想和架构,总体架构是要完善成为“一套创新系统”。
目前,除院士港一期投入运营外,院士港二期、院士双创中心、院士论坛均已启动规划建设,正在加快构建形成一个多板块功能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脚步,不能沦为新的“科盲”。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开足马力,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要在改革创新中开垦出一块试验田。
“院士港将努力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探索运用最灵活、最高效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李沧区委办主任、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办主任纪明涛说,比如,院士港提出“注册院士”的概念,已经引进了5名“注册院士”,并制定了相应的引进政策,就是一个改革创新点。随着院士港建设深入推进,这样的改革创新点会持续涌现,并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一系列为院士及团队创造“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创新构架日益明朗,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日渐清晰:“五大主导机制”和“五大辅助机制”将为院士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据了解,青岛国际院士港将在“虚实结合”机制、“东西互鉴”机制、“军民融合”机制、“港内港外互通”机制和“无缝衔接”机制上作出新探索。
根据李沧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思路,青岛国际院士港创新之路“靶向”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研究优势的有机融合;促进东西方科研思维与科研体制机制的相互借鉴;促进地方院士与军队院士相结合;同步推进实体院士港和虚拟院士港建设;推动“党、政、军、企、金,产、学、研、用、推”相结合,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化一体推进、无缝衔接。
鉴于此,青岛国际院士港又构架起目标导向制、问题导向制、资金补贴制、设备租赁制、“妈妈式”服务制等五个辅助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提出研发项目,引进院士入港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针对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亟待突破的重点问题,选聘相关领域知名院士入港开展攻关研究;对于院士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给予适当补助或跟投;搭建共享科研平台,供院士租赁或无偿使用;秉持“妈妈式+互联网”服务理念,聘请专业机构参与运营服务,构筑“全身心、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体系。
愿景:投身科研的“黄金时代”
5月27日,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北京颁奖。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发出这样的心声:创新,在这科研的“黄金时代”。青岛国际院士港有志于成为科研人员打通成果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良港和加油站,助力科研人员勇当中国科研“黄金时代”的弄潮儿。
“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将培养出一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转化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李沧区区长李兴伟对此表示。
“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即使是过着‘紧日子’也不能放松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这是全社会形成的有力共识。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青岛国际院士港高点站位,就是要以更高的格局与视野,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展示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的“青岛作为”和“李沧实践”。
青岛国际院士港也是立足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决策部署而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新旧动能转换。这种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而这一切需要依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青岛国际院士港要开辟出“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的先锋之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动力。
而青岛的格局之下,李沧要崛起,不得不跨越式发展。根植于全市人才总量的蓄积壮大,李沧区从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切入而作出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决定,期待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优化人才结构、人口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发展的基因。
“为了走好这条路,前期需要进行较大的投入,这不是一条坦途,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过程。无论如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好有利于李沧长远发展的这条创新之路。”王希静说,“去年以来,我们赴上海、深圳、武汉光谷、济南CBD、北京怀柔科学城等地的参观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创新发展的路子。”
科技发展站在飞跃的新起点,只争朝夕。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将在青岛国际院士港集聚,也将从此地扬帆起航。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