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微体会:
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开放的新境界、新做法对我触动很大。苏州工业园区在建园肇始,就以新加坡的经验为圭臬,复制其做法,首先建立了一支青年才俊队伍,凡进园区的人员实行考录制,要求35周岁以下,会一门外语,有三年工作经历。在全员中抱紧“张家港精神(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昆山之路(自费办开发区)、园区理念(亲商服务)”“三大法宝”,走过了窗口式咨询、大厅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三个阶段,建立了可预测、透明、态度好、效率高、周全、来一次就办好的亲商服务环境,保证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结合城阳实际,应更加坚定地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快一站式服务建设,改革服务的导向,建立窗口服务+线上线下的服务格局,营造亲商服务的良好环境。(区农业局 段永颂)
通过专题学习,特别是听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关领导的授课,感触颇深。苏州工业园区在智慧化园区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先进社区管理理念方面,有许多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在街道和社区管理层面,归纳为四个“一”,即“一头管理”“一站登录” “一库共享” “一网办理”。简化了办事程序,优化了管理模式,减少了人员配备,提高了综合效能,减轻了财政负担。城阳区在加快阳光社会建设方面,加快社区数字化网络建设方面,迫在眉睫。社区管理数字化网络建设规范了,势必形成全区的数字化网络建设,也必将推动“阳光城阳”建设。(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范怀明)
新加坡社会保障理念对我区社会保障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方面的启示:1、从无限责任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政府。应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责边界,自我革命,该放权的放到位,该收手的收手,负“有限责任”,以政府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老百姓的观念转变。2、适度福利与适度救助,坚决不养懒汉。福利与救助不是标准越高越好,恰好就是最好,恰好的标准就是能够保障基本生活,将财政资金精准投入到确实需要政府托底的困难群体中,凡是能够依靠自身和家族的力量脱贫的,政府不予保障,政府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激发其内在动力,自力更生,自主脱贫。3、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最佳动态平衡点。不能单纯地强调效率优先或公平优先,而是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并使政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拓展性,既要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民生,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区民政局 石少坤)
通过参观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我认为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公司的成立以及相关业务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作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有力补充,能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能够充分的满足企业和人才的需求。目前,我们政府提供的部分人力资源服务还是老思路、老办法,很多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人才的需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下步我们也应该把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剥离出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市场,通过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王宝刚)
通过学习苏州工业园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坚持顶层设计理念,高起点规划设计,统筹协调推进。从建园之初,苏州工业园高起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房地一张图。二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打破部门信息条块化管理束缚,建立政府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平台。苏州工业园充分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成全国首个电子政务专有云,全面支撑100多个政务信息系统。建成人口库、法人库、地理库,整合挖掘大数据服务。三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苏州工业园整合行政审批业务,首创全国“授权审批”模式,成立行政审批局,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进行审批流程再造。企业通过网上即可实现审批业务一站式办理,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区工业信息化局 孙丕华)
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程给我们许多启示: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定位。要以人为本,在新加坡规划就是法、50年不变,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在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内,亲商环境非常浓厚。园区管理者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政府不干预、不歧视、不排挤。招商环境使企业非常满意。三是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降低交易成本。园区管委会设立了全国首家“一站式”服务中心,用新加坡经验打造“服务超市”,在配套方面加大投入,真正打造服务型政府,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四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有利于引领转变观念,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发展。 (流亭街道办事处 宋振华)
教学研讨微体会
来源:区委组织部
编辑: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