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特聘教授谭小地领衔的青岛盘谷信息光学有限公司即将正式入驻盘谷创客空间。其带来的全息光盘及光驱研发生产项目,将填补高新区乃至青岛市在信息光学领域的研发和产业空白。谭小地只是今年一季度青岛招才引智工作取得硕果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近年来,青岛招才引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密切跟踪科技前沿,深度耦合重点产业,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引才引智体系,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一季度,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6万人,其中:引进博士和正高职称人才439人;硕士、副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3977人。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72万人。
密切跟踪科技前沿,引进顶尖人才及团队
今年1月初,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两个顶尖人才团队名单。3月,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落户西海岸新区,成为落地青岛的首个“顶尖人才团队”。作为青岛首次由“人才引进”提升为“人才团队引进”的一次尝试,该团队的引进有望使青岛成为铝离子电池产业的发源地和产业化基地,引领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市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走在世界前列。
创新驱动、科技研发,都离不开顶尖人才及团队。去年以来,青岛密切跟踪科技前沿,瞄准锁定对促进全市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水平科学家、两院院士等,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及团队,为此,青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拿出“真金白银”吸引顶尖人才及团队。其中,对引进的顶尖人才,最高给予500万元生活补贴;对新当选顶尖人才的培养单位一次性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团队带头人500万元生活补贴;对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最高给予团队1亿元综合资助。据了解,戴宏杰及其团队的引进,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两级财政就首次以最高额度1亿元对团队给予综合资助。
深度耦合重点产业,实施重大引才专项
过去几年青岛招才引智的经验证明,引进一个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往往能带来一个项目、创办一家企业、填补一项空白。“高新区‘1+5’产业布局中,第一个就是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信息光学方面一直是空白。”高新区组织人事部宋湘平介绍说,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特聘教授谭小地的引进,便是青岛高新区着力完善提升软件信息产业中信息光学这一空白点“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近年来,青岛坚持人才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深度耦合重点产业,及时研究推出重大人才专项计划。围绕实施国家海洋战略,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了“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集聚高端海洋人才。围绕青岛重点发展的财富管理、文化创意、教育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高端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健康、科技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人才专项计划,加快形成与产业深度耦合、综合配套的人才发展格局。
构建多元化引智体系,推动人才国际化
近年来,青岛的引智引才工作,坚持对标国际标准,在政策机制、平台模式、服务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和探索,在推动人才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根据青岛国际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充分考虑海外人才实际需求,市人社局牵头陆续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外籍海外高层次人才一次性奖励管理办法、引进海外人才中介机构奖励办法,实现了海外人才引进的政策突破。
平台聚才方面,搭建人才国际化的国内对接平台。自2001年起,连续16年举办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简称“蓝洽会”)。近五年来,“蓝洽会”累计发布海外人才岗位需求4000余个,直接吸引35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报名参会,共800多名高层次人才“留下来”创新创业。与此同时,搭建人才国际化海外对接交流平台,每年组织3-4个专业团组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城市,开展引智引才政策宣传、需求推介和人才项目对接洽谈。适应“走出去”新形势,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到海外设立研究院、孵化器,实施就地引才引智、就地研发孵化,用“飞地模式”实现“就地引智”,有效解决了部分大牌专家来华工作“水土不服”的问题。此外,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25个海外引智工作站,培育人才国际化的海外引进平台。
据统计,近五年来,青岛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5万人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4万余人,有12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38人荣获省政府“齐鲁友谊奖”,1人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受聘为青岛市政府特聘专家,五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青岛已连续六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消息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编辑:李铭纯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