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 | 参与救援200余次,他与时间赛跑,爬山涉水拯救生命!
2017-04-26 14:02:18
  •  

    朱光鹏作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志愿服务6年,参与过山地、水域救援200余次。四川雅安地震、黄岛11.22爆燃、崂山和三标山山火、云南鲁甸地震、阜宁风灾……这些大型灾害救援,都有他的身影。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学习,先后获得联合国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组织R4签证教官资质、青岛市红会“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师资,并持有国家人社部颁发的紧急救助员证及美国心脏协会AHA救助员证。

    微信截图_20170426135441

    上图:朱光鹏(右)放弃周末休息带领队员保养救援装备。王涛 摄
     
    夜间出海救回被困情侣
     
    周日上午9时,位于城阳区的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中心,几名救援队队员围着朱光鹏,大伙正在研究一台搜救艇的发动机,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都会发生。“队员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一起保养、维修发动机。”身为水域救援及应急救护教官的朱光鹏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装备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因为救援没有固定时间,随时可能发生。
     
    最近的一次救援发生在去年9月份,凌晨2点,熟睡的朱光鹏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有人在海里被困!”朱光鹏在赶往救援中心的路上获知,被困的是一对恋人,求救时水位已到了小腿,海水还在不断上涨,两人情绪十分激动。
     
    被困的位置位于海边,由于周围礁石很多,加上水位较浅,普通渔船很难靠近。”朱光鹏说,当时风浪很大,如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普通人是无法驾驶搜救艇实施快速救援的。
     
    来到海边,观察了一下地形,朱光鹏带着2名队友迅速出海。从接报、携带装备出发、出海救援,到被困人员安全返回,整个过程只有50分钟。
     
    十余小时救回坠崖伤者
     
    除了时间不固定,救援有时一个接一个。”朱光鹏说,去年6月份的一天,队员们参加完一次救援任务,返回时已近中午,还没来得及吃饭,三标山再次发生警情。
     
    报案人称,三人爬山时,两人意外坠下30米山崖,一人颈椎、腰椎伤势严重,身体不能动弹。遇险的位置在山顶,根本没有路,救援人员只能通过攀爬山壁上去。由于地势陡峭,队员们用了一个小时才到达现场。
     
    避免二次伤害,伤者不能轻易移动,只能靠担架。”朱光鹏说,可周围山壁陡峭,连训练有素的队员都无法步行,更不用说靠人力抬担架。观察地形后,队员们决定,用绳索在两座山头之间搭“横桥”。
     
    可问题又来了,两个山头距离太远,地势落差又大,担架载着伤者在下滑途中,势必造成伤害。
     
    最终队员们连续搭了10道“横桥”,才将伤者送到安全位置,此时已是凌晨零时,等待的120救护车将伤者送往医院。这次救援,救援队出动了59名队员,十多个小时的时间里,很多队员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
     
    当时,山下接应的人送来了咸菜和馒头,虽然很疲惫,但由于救援成功,队员们心情很好,吃得也特别香。
     
    事后一位被救的50岁大姐说,自己躺在担架上下落时,几名年轻队员一直跟在身边护送,看着队员们的脸,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听了这样感谢的话,队员们好一个激动。
     
    6年未带家人外出远游
     
    6年前,在队友的介绍下,朱光鹏加入救援队。“起初只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朱光鹏说,可随着救援次数的增多,每当看到被救者安然无恙,心里就有一种自豪感。
     
    为了有更多时间参加训练和救援,他辞掉了工厂的工作,自己开了一家手机店,平时主要由妻子打理。朱光鹏说,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
     
    对于家人,朱光鹏难免有些愧疚。如今儿子已上高中,由于经常参加救援,他无法辅导儿子的功课。一周7天,有时在家的时间只有一两天,最多时半个月不回家,更不能保证陪儿子过个周末。
     
    身为教官,他深知救援任务的特殊性,平时从不喝酒,6年来,他甚至从未带家人外出远游。
     
    早报记者 王涛
    编辑:肖璐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