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人提着馒头去拜年!
2017-01-29 16:19:50
  •   城阳人过年似乎特别钟爱馒头 ,在过去,馒头不但是主食,更是走亲访友的礼品。直到现在,许多城阳人还是对曾经的“过年馒头”念念不忘。

     

    2015021022230121192183

      馒头是对主妇功底的大考验,也是青岛城阳地区过春节走亲戚必不可少的礼数。馒头的个数有讲究,通常是六个,和各色点心一起,凑成“六六大顺”。在细粮缺乏的年月,会持家的媳妇们往往用黑面做芯,外面裹上白面再做一层皮,美其名曰“有表有里”,最会持家的媳妇能把那层白面皮做得薄而不露黑面的颜色,既能彰显其富足,又不至于用掉太多细粮。

      然而就是这“表里不一”的馒头也不能如数留下,城阳人讲究“有来有往”,一般是留下两个馒头 ,再在篮子里压上两个鱼花(面鱼)。留下的馒头要么当作礼品再次送人,要么用来吃年饭时“压锅”,基本上是不吃的。腊月做好的馒头可以一直吃到二月二,堪称整个春节的绝对主角。

      虽然看似工艺简单、食材普通,但在青岛,纵然是钟鸣鼎食之家,馒头也上得了正席,不止能上席,更是祭天地、敬祖先必不可少的供品。春节祭祀时通常将五个馒头摆成塔形,这也是走亲戚时忌讳拿五个馒头的原因。馒头重量方面也堪称国内之最,讲究“喜五丧三”,用于庆典的馒头一个达到五斤之巨。旧时主妇收到馒头 ,必在后厨用秤称其斤两,倘有短少,便会计较送礼之人不大方,若是将五斤的馒头错送成三斤,更是大忌,非要将馒头扔到街上再断交不可。

      城阳媳妇的面食功夫,似乎也是历史悠久,记者从《城阳民间故事集中》,还找到了一个关于媳妇饼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不其城南女姑山下有一个小村儿,村里有一户人家,娘俩一起过日子。儿子的名叫石头 ,因石头的爹过世早,娘俩的生活十分清苦。这一年,有一个邻村的姑娘年方十七,叫巧云,像她的名字一样既手巧,又漂亮,经媒人说合就嫁给了石头 。婚后一年,因家里贫穷所迫,石头为谋生闯了关东,再也没有音信。家里就剩下婆媳俩人过日子。不久,婆婆就病倒在炕上 ,媳妇天天热汤热水地侍候婆婆。这样 ,又过去三年。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媳妇巧云还如往常一样侍候婆婆。一天,婆婆觉得快不行了,对媳妇说想吃口饼。这时 ,家里已家徒四壁,除了三间茅屋,哪里有钱给婆婆买面做饼吃,可是为了满足婆婆的最后愿望,巧云狠了狠心把自己陪嫁的银簪子从头上拔下来,拿到当铺里当了几文钱,买来一点白面和两个鸡蛋,给婆婆做了一大一小两个饼。婆婆吃了后,病竟然好了,而巧云因长年累月侍候婆婆累倒了,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村里人为纪念这位贤惠孝敬的媳妇,给这饼起了个名字叫“媳妇饼”。从此新媳妇进门都学着做这种饼,这饼的做法,至今还在城阳一带流行。

    来源:青岛新闻网

    编辑:张海宁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