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对青岛市民来说,幸福或许很简单——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可靠的保障,健康的体魄,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这些对美好生活最朴实的渴望,不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诠释,更是百姓对青岛民生发展的期待。
四年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今年以来,青岛进一步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财政支出的72%共973亿元用于民生支出,重点加大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事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提高了15项民生保障标准,新增了6项民生保障事项,扩大了3项民生保障范围,大部分民生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多项政策为全省唯一,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筑牢社保“底线”,为困难群众密织“保障网”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大米、花生油、鸡蛋等等,这些都是社区专门送给我们娘儿俩过节的。”回忆起今年的中秋节,青岛低保残疾人徐女士的母亲说,要感谢社会的救助。一年来,青岛还持续不断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织密困难群众的“保障网”,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在岛城,最低生活保障是兜住贫困群众民生底线的关键。今年青岛连续第六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在全省保持最高。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因病致贫”问题,通过医疗救助政策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自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的医疗救助制度,扩大了救助范围,提高了救助比例,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居民实现了“应救尽救”。截至10月底,全市共医疗救助困难居民8.6万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救助人数提高171%、救助资金提高118%。
一年来,青岛社保持续“提标扩面”,“难点”不断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今年以来,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护理保险等在内的青岛社会保障体系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服务更加便捷,越织越密实的社保网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千万参保人及家庭托举起生活的希望。
今年9月,青岛对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政策进行调整,建立起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衔接的动态筹资增长机制,多项居民医保待遇因此提高标准。此外,为全市享受待遇的退休(职)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这也是青岛连续第12年调整提高该项待遇。同时,青岛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月增加20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月增加50元,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每月提高近200元。
为让更多重特大疾病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今年10月1日起,青岛启动实施第三批特药特材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特药特材救助保障范围,由原先26种高值药材扩大至35种,青岛由此成为全国特药特材救助制度覆盖高值药品品种最多的城市。今年6月,青岛还启动实施“同舟计划”,全市20万建筑业农民工将被纳入到工伤保险这张保护网中,与其他企业参保职工享受同等工伤保险待遇。
医疗服务下沉,家门口看上三甲医院
63岁的李玉涛家住小港附近。一天,他在家中感觉胸闷气短,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小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有青大附院的医生在小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他看病就不用大老远跑到青大附院去了,而且免挂号费。他说:“真是太方便了,就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又实惠,还不用排队,省时省力。”
随着青岛医联体建设工作启动,在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和医保支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青岛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载体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初见成效,派出3012名医务人员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门诊服务12万次。像李玉涛一样,岛城市民都逐渐感受到了青岛医联体建设带来的益处。
为解决一人多卡看病、卡卡不互通的难题,青岛全面推广居民健康管理“一号通”服务。去年7月,“一号通”搭载“慧医”APP在市妇女儿童医院先行试点上线。今年,市立医疗集团、市海慈医疗集团、市中心医疗集团等多家市属医院陆续开通“一号通”系统,医院绝大多数就医流程,如挂号、缴费、查看检查检验报告,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实现,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2017年,青岛将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青岛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真正让群众得实惠。今年以来,全市57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展开,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规范药品计划总采购,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首次出现双降,共为群众减少负担5040万元。此外,青岛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率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积极建设“健康青岛”。
推行“三安联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
今年青岛部署开展了“守护舌尖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突出假冒伪劣、违禁超限等重点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截至目前,今年青岛已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427起,罚没款2307万元。青岛还建立完善了公安、食安、农安“三安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全市食药系统移送涉嫌犯罪线索117起,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52人,营造了不法分子不敢犯、不能犯的高压环境。
创新“食安亮化”,寻找笑脸就餐,创建“规范药房”,健全检测体系……今年以来,青岛坚持把创新作为最有效的监管,多举措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全市各大市场和商超全部建立了快检室,实施了入场批检制度,一年来共检出并销毁不合格农产品100余吨;深入推行市场质量保证金制度,有效解决了市场主办者只赚钱不管食品安全的问题;实施严格的退市制度,已对100多家违法经营业户实施了退市,严保百姓“菜篮子”安全。此外,对全市2万余家餐饮单位进行等级评定,引导消费者寻找笑脸就餐。对794家生产企业、162家商场超市、7582家饭店和学校幼儿园食堂实施了亮化工程,消费者可以通过玻璃幕墙、视频显示屏、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及时查看食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业户暗箱生产不合格食品问题,亮化单位抽检合格率接近100%。
此外。今年以来,青岛城管执法部门通过“疏堵结合、文明劝导与严格执法相结合、规范管理与查处取缔相结合”,以及设置烧烤规范经营区、推广环保烧烤炉等办法,着力破解露天烧烤管理难题。今年夏天,市区露天烧烤问题投诉率同比下降20%。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青岛食品药品安全形势逐年好转。今年,全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8%,药品合格率接近100%,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均衡义务教育,满意度全国居首
今年新学期伊始,2.25万名新市民子女成为青岛小学一年级新生,青岛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1%。近年来,青岛多举措保障外来娃在青平等接受教育,享受市民待遇,实现了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青岛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现代化学校建设,建立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扶持机制,不断推动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交流工作力度,并且以新建居民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学校规划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校规划建设,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今年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在参与调查的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中位居第一。其中,在小学、初中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满意度方面位列第一,在校际差异方面位列第二。
此外,2011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9所,新增学位19万个。全市90%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572所幼儿园迈入省、市示范园行列。市内三区140所幼儿园实现就近招生,比去年增加50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数排名第一。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观 青报网
编辑:李铭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