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新一线”称谓 揭开青岛城市新定位
2016-11-10 14:02:00 青岛城阳广电
  •   记得“新一线城市”的概念早在2013年第一次被提及,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级别定位,令人耳目一新,引发网友热议。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名字也第一次跻身榜单,让人们对青岛有了全新的认识。一时间,众多喝彩的声音不绝于耳,让人感觉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已经跻身一线行列了,面对如此的“褒奖”,小编认为是绝不利于青岛发展的。

      从2013年到2016年,似乎每年的“新一线”榜单中都少不了青岛的身影,虽然近年来青岛在各领域发展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样的评比毕竟以点概面,具体到各城市的发展,并不能直观的体现。下面小编从“一线”的概念梳理,再具体到评比的条件,结合青岛市近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定位。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可担“一线”

      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这份榜单是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划分。在这份新的中国城市分级榜单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一线城市地位依然不可动摇。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9个五线城市。

    j1

      对于跻身“新一线”城市的条件,即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或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多个省份具有辐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便利的交通;或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那么,城市分级的标准又是什么?据悉,此次排名并非考量城市综合实力,也不仅仅是看GDP排名,而是按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财富》全球500强进入数量、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等作为主要指标。

      疑问:“新一线城市”的等级

      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GDP、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级城市水准,冠绝全国,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对于新跻身一线的15个城市而言,它们真正的定位,可能更侧重于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待这批城市羽翼丰满之时,才算迎来正式入列一线的时机。

      同样是2016年,中国最新的一二三四线城市等级划分出炉,青岛被划入二线发达城市的行列,而一线城市有五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这份榜单是按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把城市等级归为六个级别。如此划分等级更能贴近现今各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能体现具体的发展状况。

    j2

      到底“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发达城市,哪个城市定位更切合青岛的实际情况?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领域来剖析青岛城市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来看其到底处于什么城市级别。

      优势与劣势并存,青岛城市发展任重道远

      对于青岛城市的未来定位,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将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青岛自身的城市特点,量身打造的发展目标。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地处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距离比天津更近,且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未来可“变身”国际航运中心,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在港口和区位上更具优势。

      智能制造

      近年来,物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今年,青岛将推动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滚动推进15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机器人、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互联网工业的城市,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青岛全面转向“智造”的速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新型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创新领域发展

      过去五年,青岛围绕创新规划建设“三个千万平米”工程和“千帆计划”,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青岛创新有4个支撑系,即“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和24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青岛建设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同时,“央企系”在青岛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中科系”是指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资源,目前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格局。“国际系”,从而吸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向青岛聚集。这些创新力量,将为青岛未来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上世纪20年代末,青岛建成了水族馆和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观象台还专门设立了海洋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蓝谷”,吸引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高端海洋科研机构落户。目前青岛已聚集了中国大陆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40%的涉海两院院士,成就了中国海洋科技名城的美誉。

      国家海洋实验室

      从4年后规划的城市目标来看,青岛目前几个优势都充分运用到了目标体系中,但一些短板也同样不能忽视,譬如次中心城区如何发展符合未来国际城市的需求、大量人才的需求、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建设,宜居方面,房价、人均收入等等。这些都是决定青岛未来城市等级定位的关键因素。

      城市空间

      虽然青岛目前已经迈出了“三城联动,拥湾发展”战略的发展步伐,但短时间内仍难解决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短板,市内人口依然集中在五个核心城区,城市的发展自然受到局限,大型工业项目仍处在发展阶段,暂时不会对城市总体发展带来根本的变化。

      未来,新的城区规划的实施,开发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对未来大格局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若新区和红岛开发得当,将有跨越式的发展。

      交通建设

      青岛的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地铁网加快建设,红岛铁路枢纽站开始基础施工,建成后可1小时通济南3小时到京沪,届时现代化交通网将形成,但目前的青岛还不具备这些,所以这一块的短板暂时会制约城市的等级划分。

      人才的缺失

      虽然青岛近几年加大了在人才培育、引入方面的投资。但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一定的人才储备。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建设现代化城市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青岛的人才整体能力不够,还难以应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青岛市“211计划”(“2”是引进2000名高端人才,基本上是院士、教授级别的;一个“1”是引进1万名紧缺重点人才,基本是博士级别的;再一个“1”是引进100万名支撑人才,基本是本科以上的),未来四年,青岛人才总量将达到165万名。

      育才方面,青岛在引进国内外大学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已有引进并运行的10所国内高校以及已签署协议正在推进的9所国内高校。根据规划,4年后,青岛名校云集,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由目前25所增至50所以上,为育才战略实施做好铺垫。

      观点:综合实力决定城市定位

      通过主要优势与劣势的解析,不难看出,青岛市9300亿元的GDP体量是相对扎实的,但较“一线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对标经济总量相近的杭州、成都。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它们,虽然GDP相差不大,但后两个城市在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并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产业链条。

      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领域和制造业优势明显,但城市的级别终究还是要看综合实力的强弱,所以青岛的城市定位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讲,“二线发达城市”的等级的确适合目前青岛的城市发展现状。 

    编辑:李铭纯

     来源:凤凰青岛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