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城阳区发布2016-2020年质量强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6-11-02 15:33:43
  •  

    640_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ebp (83)

      今天下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在城阳政务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城阳区质量强区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记者梳理了一下,发现规划里面的各条内容都与咱老百姓息息相关,下面先把规划里质量强区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摘录如下,让大家先睹为快!

      一、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到2020年,城阳区将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万户。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5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15个以上;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500件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15件以上,青岛市著名商标2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2300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

      二、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加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力度,着力推进产业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加快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四大产业的发展。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卓越绩效国家标准试点,引导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创省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3个区长质量奖15个。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5项以上。

      三、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1.工业产品质量。全区主要工业产品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产品质量特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食品安全。深化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成果,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的手段和能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农(水)产品质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6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新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3个,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1个有机水产品

      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完善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环保、节能、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争创家级奖项1项,争创省级奖项2项市级奖项5项

      五、服务质量明显改进

      全面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增强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做好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实现全区服务质量向国际水平的跨越;制(修)订地方服务标准10项以上,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争创级服务名牌5个以上。

      六、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力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以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全面改善城市与社区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施蓝天工程,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品和工艺设备;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到2020年,完成青岛市政府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以下是规划全文:

    城阳区质量强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区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质量强区建设的基础与环境

    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关乎亿万群众的福祉。质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大力实施质量强区建设,以质量为导向,提高企业素质、效益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是城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重要支撑,是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城阳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特别是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工作的意见》以来,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我区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应用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区质量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损害城阳信誉和形象。

    “十三五”期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对质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由“城阳制造向城阳创造、城阳速度向城阳质量、城阳产品向城阳品牌”转变和跨越的必由之路。

    二、质量强区工作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夯实基础、创新驱动的工作方针,从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入手,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走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努力增强全区经济综合竞争实力。走出一条以质量带动品牌、以品牌振兴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的品牌城市之路。

    (二)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质取胜思想,把质量强区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努力实现由“城阳制造向城阳创造、城阳速度向城阳质量、城阳产品向城阳品牌”转变。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努力使全区质量建设基础更加扎实,质量安全保障更加可靠,质量创新能力更加强大,质量总体水平更加领先,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实施质量强区的根本宗旨。

    2.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质量责任,加快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为全面提高质量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把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质量问题、全面增强全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社会整体质量水平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4.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共筑质量大堤、共享和谐生活”的良好氛围。

    三、质量强区工作主要目标任务

    2020年,全面提高我区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全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各行各业处处有名牌的品牌区域,位于全省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和企业产品的整体水平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质量需求得到普遍满足。

    (一)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推进全区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万户。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5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15个以上;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500件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15件以上,青岛市著名商标2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2300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

    (二)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加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力度,着力推进产业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加快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四大产业的发展。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卓越绩效国家标准试点,引导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创省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3个,区长质量奖15个。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5项以上。

    (三)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1.工业产品质量。全区主要工业产品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产品质量特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食品安全。深化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成果,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的手段和能力,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农(水)产品质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6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新创建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3个,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1个有机水产品。

      (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完善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环保、节能、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争创国家级奖项1项,争创省级奖项2项,市级奖项5项。

      (五)服务质量明显改进

      全面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增强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做好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实现全区服务质量向国际水平的跨越;制(修)订地方服务标准10项以上,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争创省级服务名牌5个以上。

      (六)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全力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以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全面改善城市与社区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实施蓝天工程,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品和工艺设备;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到2020年,完成青岛市政府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四、质量强区工作主要措施

      着重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并促进一致的行动,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施“四大提升计划”并建立“三大支撑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理念由注重速度向质量优先转变、企业增长模式由资源消耗向效率提升转变、贸易竞争方式由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监管工作机制由源头保证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质量发展路径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建转变,形成较强的质量竞争优势。

      (一)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增强质量发展的能力

      1.质量文化培育工程

      (1)加强全民质量教育。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为基础,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普及质量法制和知识宣传。建立政府、院校、企业、社区多层次质量基础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员工的质量教育。继续开展“3·15”、“质量月”等活动,办好“首席质量官”、“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卓越绩效讲堂”等一批品牌活动,创新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群众质量活动,大力传播培育“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形成全区上下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参与质量、监督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2)推动消费者保护和培育。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提供消费者维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培训,增强消费者维权组织能力。建立全区零售商质量安全联盟、消费者权益服务站联网系统,实施商品质量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完善渠道统一、反应快捷、保护有力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倡导健康、安全、优质、低碳消费理念,培育成熟消费者,以消费者的理性选择,驱动质量水平提升。

      (3)推进质量诚信建设。推动建立经营主体实名制信用信息体系,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发布和质量保证能力分级管理制度。以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为基础,以质量信用分类监管为手段,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梯度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的汇集、交换、分析和发布的工作机制,督促企业认真履行“三包”和缺陷产品召回等质量责任。以制定完善质量信用制度为重点,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建立涵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信用信息大平台,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开展质量信用评价。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2.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4)健全政策体系。强化质量法治,持续完善区域质量安全法规、条例和政策体系。以保障安全和促进质量为目标,发布实施一批产品安全、环保标准和服务质量规范并力争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进“质量强区”工作,构建各级工作网络,实施重点产业、行业、区域质量提升示范工程。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中应合理设定质量发展目标,增强对经济质量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质量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积极推动动车小镇、天安数码城区域质量发展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5)构建防控体系。突出预防性管理,开展关键质量因子分析,逐步建立先进的产品、食品、药品和环境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研究建立全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开展消费者伤害信息通报预警工作。实现各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基于“信息完备、定位准确、反应快捷、制约有效”的质量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完善质量事故控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及关键岗位安全管理员制度,提高生产及质量内控水平。健全商品标识制度,鼓励企业实行电子标签和可追溯管理。建立实施建设工程、医疗卫生、旅游、公交等行业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导向约束机制。

      (6)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质量的抓手,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发挥优势企业的引领作用,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践行质量承诺,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7)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以配强监管力量为重点,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尤其是街道办事处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资格审查、注册备案等手段,按照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快速处置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

      3.质量管理进步工程

      (8)深化质量奖励制度。继续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在工商企业、对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中,选拔卓越标杆,激励质量创优。健全评定、推广一体化模式,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从示范到推广、从引进到转化,推动评奖工作的创新。实施“一十百千”计划,至2020年,实现打造一个政府质量奖品牌,培育十家行业标杆企业,促进百家企业绩效提升,引导千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全区质量管理进步工程。

      (9)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大力推动国内外先进标准在企业的贯彻实施,引导建立质量管理、计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科学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优势,在企业研发、生产过程控制、运营、新型业态培育等各环节全面推行质量功能展开、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良好生产规范、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质量管理技术和集成模式,实现提质降耗增效。大力推动基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现质量的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

      (10)推动供应链优化。以推广国际先进的卓越绩效模式及应用指南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责任等新要求,构建新型质量经营模式,提高市场适应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质量经营向供应链延伸,推广供应商培训认证,健全供应链的管理与质量评价机制,打造一批总部型、平台型企业,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整合资源的能力,促进产业“质量链”形成和价值链整体最优,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

      (11)培育质量人才。把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提升质量的重点环节,从政策和资金上对质量人才的引进、培养给予支持。制定质量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质量管理课程,推动党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开办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质量讲座,鼓励企业创办内部大学、质量管理公共培训基地,支持协会、中介组织开展应用型质量人才培训。大力推动实施质量、标准化、计量、检测认证等职业资格制度。引入国际质量专业资格注册认可项目,深化国内外专业人才交流合作,打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跨领域管理经验和专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质量人才队伍。

      4.自主品牌成长工程

      (12)推动自主品牌运营。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自主品牌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品牌创建工作,指导实施品牌质量夯实策略,加大对品牌保护、宣传的政策财税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品牌研究、咨询、营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工艺设计创新以及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内涵价值。

      (13)提升“城阳品牌”形象。支持“城阳知名品牌”评价,鼓励企业获得国家和省以上名牌、商标认定,形成自主品牌梯队。大力宣传推介城阳品牌产品,塑造“城阳品牌”整体形象,提升城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持续努力,在优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中,发展一批高端品牌,形成一批区域品牌,成长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二)实施“四大提升计划”,提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5.产品质量提升计划

      (14)建设全国先进产业基地。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认证认可、行政指导、行规行约等手段,加快先进生产能力建设。落实知识产权、标准化扶持激励政策,将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转化和再创新速率。建立科研和质量、市场化紧密结合机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引进先进检测手段相配套,开发一批高质量、高效能、低能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一批可靠、定型的良好生产规范,突破一批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管理技术,促进产品在安全、质量、环保、适用等性能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拓展内外贸两个市场,实现贸易转型、产品增值。重视关键零部件、技术装备的自给或配套,打造一体化生产能力,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从加工组装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进入全球生产价值链高端。促进自主技术、自主标准、自主产品企业、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从提升产品竞争力到提升企业、行业、产业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全国先进产业基地。

      6.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15)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动承接外来高端服务业,重点推动我区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网络信息以及专门专业跨越式发展,构建先进服务业体系。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主动承担国家或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聚焦顾客满意,引导服务型企业普遍建立或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开展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优质交通、优质教育、优质医疗”等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城市,增强城市功能和品级。

      7.工程质量提升计划

      (16)打造优质平安建设工程。坚持质量第一,完善建设各方质量责任体系。全面推行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充分发挥知名建筑企业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工程创优活动。加强建设科技工作,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新”技术应用,推行材料标准化、住宅工业化。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降低建设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效率。实施绿色建筑认证,由单体绿色建筑到绿色建筑群,打造绿色建筑之都。

      8.环境质量提升计划

      (17)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追求绿色增长,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治污保洁等行动。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和宜居城市创建,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大气污染联控体系,防治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以一流的人居环境提升发展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建立三大支撑体系,完善区域质量基础设施

      9.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18)加强质量科研工作。加快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公用计量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前沿性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推进科学计量和能源计量。在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长期竞争力的重点行业,研究建立先进标准体系,配套产业计量技术平台,引导产业高水平发展。

      (19)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节能标准化、环保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以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加大标准实施的力度,注重在产业聚集区推行标准化体系建设。拓展标准化工作领域,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安全生产、工业结构调整、蓝色经济区建设、节能减排和服务业规范发展等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发挥我区产业集聚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探索在产业聚集区对同类产品实施联盟标准。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工作,争取和掌握话语权,引导企业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搭建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标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为质量强区提供标准技术保障。

      (20)搭建公共检测平台。围绕我区主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省级实验室的设立和建设,着重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农用产品、节能环保产品和食品、药品等涉及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配套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

      10.质量中介服务体系

      (21)推进认证认可工作。针对国际产品标准、测试、认证认可和质量的合规评估框架,健全全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协调机制。发展区域合格评定体系,完善认证及认证检测市场规制,推广“绿色”认证,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计划,积极推动双边、多边检验机构认证资质和检测结果互认,提高企业内外贸竞争力。

      (22)提供多元服务供给。建设开放性、竞争性质量中介服务市场,从产品改良、咨询评估、检测认证、标准研究、品牌运营、维权应诉、成果转化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大力推动公证检验测试、市场商品监测、质量司法鉴定仲裁和工程设备监理工作的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产品责任保险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11.质量水平测评体系

      (23)开展质量经济性测评。加强质量经济基础范式研究,研究建立质量政策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开展制造业质量指数测评工作,每年发布全区产品质量白皮书,实现对工业经济质量水平的监测和改进。

      (24)推动质量社会性评价。逐步构建公众参与的服务业质量评价机制。鼓励重点行业建立反映市场发育度和消费预期的顾客满意度指数,开展消费满意水平测评,引导和扩大消费。

      五、质量强区工作资源保障和绩效评估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树立战略质量观,使质量优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完善质量发展的促进政策,加强对全区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大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带动、社会联动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区质量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基层政府各尽其责、通力配合,相应制定落实方案和年度计划,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加强对质量强区工作的考核,每年表彰质量强区工作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提供创新资源

      主动加强与省、市相关局委、科研机构的沟通争取支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扶持力度,各类财政资金应主动衔接质量发展工作。实施区长质量奖奖励制度,以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导入全面质量管理等有效质量管理体系,树立各领域、各行业质量标杆。建立区质量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推广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动产品质量全面改进工程和质量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建立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能源、原材料、交通、人才等其他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予以优先安排。认真落实品牌奖励政策,对获得知名品牌的企业和质量奖的生产企业,给予相关奖励。建立全社会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质量发展事业。

      (三)开展绩效评估

      区质量领导小组要对质量强区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加强指导,保持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的动态调整和阶段评价、期末验收机制。根据需要将本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评估范围,提高质量经济运行监测和调控水平。

    “爱城阳”手机客户端下载方法:

    扫描下方“爱城阳”二维码   

     

    城阳大大大大二维码_副本_副本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