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常犯的八个错误,你犯了几个?
2016-10-06 09:45:58
  •  不管多么健康,每个人都少不了和医生打交道。与医生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医患结成迎战病魔的坚强同盟,往往会使病早好、花钱少。反之,如果陷入与医生互相猜忌的泥淖,患者在金钱和健康方面将有无谓而巨大的损失。不管你信不信,这种悲剧经常发生。悲剧的起源,就来自下面这些常见的错误。

     

    1
    不保存病史

     

     

    都在讲大数据,其实每个人的病历就是一部超有用的大数据。将一个人的各种体检报告、门诊检查、医嘱、住院记录整合在一起,就可以集结成这个人独一无二的“健康指纹”。

     

    对于多数慢性病而言,只要用心分析这个“指纹”,往往可以提前发现人体健康恶化的趋势,避免糖尿病、高血压这类健康杀手。对于患者而言,以极小的成本,免去未来数以十万元计的医疗费用。

     

    更重要的是,节省的不仅仅是费用,所谓上工治未病,没有慢性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将大幅提高。

     

     

    好的做法应该是

     

    ◆将历年的体检报告收集一处

    ◆每年都至少进行一次各项指标的比对分析,只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健康提示。

    ◆另外,去医院就诊的最好集中使用一本病历(在青岛,门诊病历是通用的)。将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检验结果、处方、住院记录都粘贴在一本病历上,方便医生查阅以前的病史和治疗方案,进行更为专业的治疗。

     

     

    2
    不信任医生

     

     

     

    医疗行业中的种种弊端,都是社会失序的投影。

     

    以我的亲身感受:医生,作为一个整体,其道德水准要高于社会平均。这些白大褂们即使不是天使,也是人人都背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还有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把这样的誓词烂熟于胸?

     

    由于时常经历生死分际的洗练,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涤荡心中的污垢,也算是一种修行吧。道德败坏的医生肯定有,可能还为数不少。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医生所做的事情,都比你我高尚。

     

    所以,如果你带着酱缸社会染污掉的有色眼镜,把医生都当作贪财要命的刽子手。那么,你的所有猜忌和怀疑,一定会在就医过程中,加倍地回报到你自己身上。

     

    医生阅人无数,完全可以感受到你的不信任,当TA带着“既然不信任我,我为什么要努力”的心态,那么医生想得更多是明哲保身,而不是全力以赴去治病。

     

    见过很多类似的例子,病人的病已经很重了,医生心知肚明应该怎么办,但必须采取的医疗手段可能很贵,也可能有一定风险。患者或家属怀疑医生吃回扣或者不专业,医生就不再坚持,摇摆之间错过了治疗时机,病人不幸遭受更多痛苦,付出更多金钱。

     

     

    3
    不平衡专家意见

     

     

     

    信任并不代表盲从。信任医生,也不代表相信所有医生的所有判断。

     

     

    正确的做法是

     

    ◆在每个医生面前全力配合,善意相信医生会以专业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其实多数医生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对于重大的医疗决定(比如:是否手术,是否使用某种昂贵的治疗手段),只要时间稍微允许,一定要找不同的专家会诊一下。

     

    对多数疾病而言,首诊医院采取了维持性的治疗措施以后,通常还有足够时间再换一个医院看看。病人无法移动也不要紧,对于多数疾病而言,仅凭CT、核磁、血液等检查结果,结合首诊医院的治疗措施,医生就可以大致看出情况。

     

    因此可由家属携病历资料(一定是越全越好)再找专家看一下,

    ◆如果专家意见一致,那么就要尽快采取行动;

    ◆如果专家意见不一致,那就比较纠结,最好再找一个或多个专家看一下。

     

    如果分歧依旧,应该请各路专家将理由和判断说清楚,病人家属一起商量做个好决定吧。

     

     

    4
    不收集医疗证据

     

     

     

    其实,想让医生用心看病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心收集诊疗过程中每一步的医疗证据。要让医生明白,每一个医疗决定都已经记录在案,会成为以后的呈堂证供。

     

    一般而言,要让医生动笔,不要只动嘴。即使是找了熟人,也可以花几块钱挂个号,让医生把他的判断在病历上写下来。

     

    如果是开药,你可以说你记不住那些稀奇古怪的药名,让医生在一张处方笺上写下这些药品的名称、用量、用法。

     

    如果是住院,那么CT、核磁、病理化验报告等客观性病历,应该由患者保留,不要暂存在医生或者护士那里(也方便会诊,参看上一条),病程报告、手术记录等主观性病历,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医院没有提供的义务,患者也应该尽量想办法索取。

     

    如果用到价值比较昂贵的耗材,比如人工关节、心脏支架、起搏器等,你可以要求医院和医生把包装盒返给你,并在病历上注明器械的品规和序列号,以防万一。

     

    举个例子,北京某医院就曾发生这样的事情,医生准备装到病人身上的心脏起搏器已经过期,幸亏患者家属也是医生,并且通过关系进入了手术室旁观,而且恰巧英文很好,又认真读了包装盒,才及时制止。所以,与其质疑医生,还不如利用好小细节,让客观的事实保护你应有的权益,也会让医生有所敬畏,对自己的诊疗真正责任。

     

     

    5
    以为关系硬就可以搞定一切

     

     

     

    不要以为找了关系打了招呼,医生就一定会俯首听命,给你鞍前马后地当马仔。在医院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医疗技术是医生安身立命的本钱,关系远远不如在中国的其他地方那样重要,能看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我见过很多医术高明桀骜不驯的医生,院长、科主任的账统统不买。所以,通过关系找到医生,很多时候人家只不过给个面子,其实内心说不定还很抵触。

     

    如果病人或家属再居高临下地使唤医生,那么专家脾气上来,明着不伺候还好说,暗着敷衍了事,吃亏的只能是病人。所以无论你来头再大,进了医院就得对大夫表示起码的尊重,位尊而谦卑,更容易赢得医者的好感,对病人只有好处。

     

     

    6
    红包开路

     

     

     

    至于红包,社会上的误解很多。

     

    大家不妨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救一个人的生命,你会因为他不给你钱而见死不救吗?

     

    多数人都不会吧,那么对于医生而言,我想他们更加不会。所以,红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安慰。在病人生死分际的关头,医生根本没空去想这个病人给了多少钱,然后去决定这一刀怎么切法。在那个时候,医生只想着救人!救人!救人!

     

    所以,如果真心感激或者为了求得内心的安慰,包个红包给医生也无伤大雅,可以算是对医生辛劳的一种市场化补偿吧,但永远不要指望这个东西会改变医疗的结果。

     

    7
    轻视小大夫和护士

     

     

    在哪里都一样,小兵很苦逼,但小兵能办大事。

     

    如同打仗一样,专家只负责方向的判断和关键的环节,而多数的医疗服务其实是由小大夫和护士们实施的。不要轻视小大夫,大专家忙着手术、门诊、查房、开会、出差,住上十天院你能跟他说话超过半个小时就很有造化了。

     

    小大夫才是24小时随叫随到的一线人员,别的不说,万一在院期间病情有波动,在救人第一现场的肯定是小大夫。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在医院里面,35岁到45岁的主治副主治医生们,才是治病救人的主力,就医术而言,他们与大专家的差别已经不太大,常见问题都能搞定。抛开前面的一切都不说,能有那么一个小大夫愿意多跑两趟腿、多说几句话,那么病人对医疗品质的体验也会大幅度上升,信心增强之后,病也好得快。

     

    对于护士而言,她们比小大夫还要苦逼,劳动强度高于医生,但收入低一阶,红包、回扣之类的灰色收入更是无缘,所以要是有会感恩、会谦卑的病人,对她们能够有一些善意的互动,那么她们的帮助将会使病人非常贴心。

     

     

    8
    没有充分的医患交流

     

     

     

    中国的现状是,在一个略微上点档次的专家面前,病人通常只有5分钟左右的门诊时间。

     

    每一个病人都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要担心周围里三层外三层人群注视的压力,也不要顾忌医生头不抬眼不睁的状态,一定要说清楚问清楚。

     

    有时间的话,可以事先将自己的病痛情况列一个要点(儿科更是如此,小孩子自己不会说,父母要做好问诊准备)。这个要点至少应该包括:

    ◆哪里不舒服?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要注意,病人只应该提供客观性的事实,比如“上腹部痛”,但不要将自己的判断直接告诉医生,比如说“胃炎又犯了”。后一种描述有可能误导医生(心脏病发作前期也能导致上腹部痛),或给医生的误诊留以借口。

     

    ◆病痛的发生时间、频率、范围、表现。这个没什么可说的,医生肯定会问,描述要越详细越好。有些疼痛不好描述,可以形象化地比喻,比如“针刺一样的痛”“过电一样的麻”。疼痛的形状的区分,非常有助于医生确诊。

     

    ◆以往病史或治疗史。有很多疾病是相关的,但病人未必能够意料得到。比如一个骨质疏松的病人,可能未必想到多年前为了治疗皮肤过敏而服用的大量激素,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如果不去说这段病史,没有经验的医生就会忽略掉这个病因。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将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不同病种的诊疗记录贴在一本病历上,看病的时候带去,医生自己会翻看的。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