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布建设三中心一基地计划
2016-09-30 08:37:31
  •   市委、市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上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创新要素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服务业迈向高端化,辐射带动竞争优势明显,形成较强的经济活动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吸附力;到2020年成为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以蓝色制造高地、高端制造高地、新兴制造高地和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体系与新型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使青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全国前列,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上述行动计划还分别提出了相关保障和推进工作机制。

    一、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形成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创新要素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2.8万元,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0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

    1、科技创新行动

    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4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全社会研发活动人员数量达到73000人年。

    1、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海洋、国家高速列车技术、橡胶材料与装备、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科学仪器设备、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科技创新中心。

    2、超前布局十大科技创新中心:脑科学、量子信息、纳米技术与材料、深空深海探测、氢能与燃料电池、再生医学、无人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超高速管道交通等科技创新中心。

    3、十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发创新服务平台、新型孵化服务平台、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科技基础资源服务平台、科技智库公共服务平台、数字科普网络服务平台、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

    4、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创新资源集聚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工程、众创空间建设工程、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科技金融结合工程、技术转移促进工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大数据工程、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2、产业创新行动

    加快推进“青岛制造2025”,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基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产业链。

    1、推动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创新

    一是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立足三大主机企业,打造千亿级动车小镇,力争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1%;

    二是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一汽大众华东基地一期项目年产整车30万辆;

    三是发展船舶海工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快速增长、支撑蓝色制造的千亿级涉蓝产业,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涉海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2、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发展软件产业,力争到2020年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工程竣工面积达到550万平方米;

    二是发展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传感器部件、物联网设备制造;

    三是发展北斗导航产业,建设国家布局的第一个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分中心;

    四是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五是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实现商用型3D打印机、工业级3D打印机、打印材料及3D打印生产服务产业化;

    六是发展工业机器人,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七是发展石墨烯产业,建立若干具有石墨烯特色的创新互动的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高质量稳定生产,构建石墨烯材料示范应用产业链,加快规模化应用进程。

    3、打造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互联网工业体系

    梯次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建设自动化生产线与数字化车间,将互联网创新基因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与集群,重点打造家电、服装、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全国领先、行业主导的云制造服务平台。

    4、加快形成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

    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二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三是加快新经济形态发展。

    ■3、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行动

    1、积极应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到2020年网上销售额提高到企业销售额的10%左右。

    2、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加快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

    3、培育综合性商贸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再造提升(到2020年我市1家企业位居全国零售业20强、3家企业位居百强)。

    4、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创新培育商业品牌(重点扶持发展品牌连锁店100处以上)。

    ■4、开放创新行动

    到2020年,现代国际贸易体系初步建立,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占比20%以上。全市利用外资规模累计达到300亿美元,对外投资额累计达到150亿美元。

    创新完善现代国际贸易管理、双向投资合作管理、国家自贸区战略地方经贸合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现代招商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新机制,创新推进经济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5、文化创新行动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内容产业和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占比超过20%。启动一批文化建设工程,包括“东亚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基层文化设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近现代建筑保护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乡村记忆、“博物馆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市博物馆扩建等工程。

    ■6、金融创新行动

    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争取达到10%左右,占第三产业比重超过15%,争取达到20%左右。银行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3.2万亿元。金融机构总数超过300家。争取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达到50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达到600家。上市公司总数突破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200家,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突破1000家。金融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6万人左右。

    ■7、质量和品牌创新行动

    到2020年,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0项,国家、行业标准200项,地方标准500项,争取落户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5个以上,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0家,开展国家、省级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50家,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

    ■8、军民融合创新行动

    加强基础、产业、科技、教育、社会等重点领域统筹,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高地、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和陆海统筹特色海军城,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

    ■9、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通过完善激发创新人才活力的新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创新要素富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基本形成。

    ■10、行政管理与服务创新行动

    推进简政放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提升创新治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创新驱动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激情得到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6年,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服务业改革开放有新进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38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8%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7%左右,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88万户,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4%左右,形成服务要素不断集聚、服务半径不断延伸、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到2018年,服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体制机制明显完善,集聚水平明显提高,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8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2%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3%左右,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115万户,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6%左右,形成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成为全国服务经济先行区和示范区。

    到2020年,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服务业迈向高端化,辐射带动竞争优势明显,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7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150万户,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8%左右,建成国际财富管理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总部基地城市、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健康养老休闲城市,形成较强的经济活动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吸附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服务输出,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

    培育五大服务功能

    1、强化金融贸易功能

    到2020年,金融和大宗商品交易额超过45000亿元,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2、强化运筹决策功能

    成为全球性资源的组织与配置节点、跨地区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中心。到2020年,总部机构数量突破500家,在青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突破150家。

    3、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建成国家沿海高铁枢纽、欧亚大通道多式联运中心、东北亚航运航空枢纽和国际信息枢纽,成为面向日韩和亚太的国家门户城市。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600万人,年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50万人。

    4、强化创新创意功能

    成为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魅力彰显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

    5、强化消费时尚功能

    加快培育时尚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教育消费。到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000亿元左右。

    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

    1、金融:加快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每年培育引进重点金融机构10家左右、各类财富管理机构50家以上。

    2、现代物流:创建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左右,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降到13%左右。

    3、现代商贸:建设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打造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到2020年,现代商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

    4、现代旅游:打造国内游客赴韩旅游集散中心和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国内游客乘坐邮轮出境游出发地和返程地。争取到2020年,现代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6%,年出入境邮轮达到20艘次以上、游客超过3万人次。

    5、科技服务:建设全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争取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技术交易额增长15%;打造区域性大数据和云计算、软件研发和交易等服务中心,争取到202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软件收入达到2500亿元。

    6、高端商务:做大20家专业中介平台,打造新兴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争取到2020年,高端商务辐射胶东半岛,高端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打造总部基地城市,争取到2020年,总部机构突破500家,过亿元商务楼宇超过100栋。

    7、文化创意:打造“影视之都”、“音乐之岛”。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集聚100家有制造发行资格的影视企业,每年生产制作影视剧100部(集)。

    8、教育:打造区域性教育国际化先行区、职业教育领军城市和高等教育强市。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达到50所以上,品牌教育培训机构达到20家。

    9、健康养老:建设国际健康养老休闲城市,到2020年,健康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打造国际休闲体育和海上运动知名城市,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

    10、会展:打造国际重大会展集聚地、国际组织活动主办地。争取到2020年,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年举办展览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三、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人均海洋生产总值3.2万元以上,成为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

    ■自主创新实现突破,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涉海专利授予量年均增长15%,占全市比重达到25%以上,涉海技术合同年度交易额达到10亿元。涉海科技孵化器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建设10个重点院士创新研究院,海洋科研教育机构达到40家,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集聚度加速提升。到2020年,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一谷两区”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60%左右,建成1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

    ■先行先试取得突破,国际海洋合作加速拓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与沿线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新增100亿美元,累计吸引沿线国家来青投资新增100亿美元,累计向沿线国家投资达到100亿美元,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海洋合作的中心城市。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近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国家级海洋保护区2处,省级海洋保护区4处,海洋保护区总面积占市辖海域总面积的8%左右。探索海陆一体的海岸带环境保护机制,海洋功能区达标率100%。

    强化三大区域支撑

    1、蓝谷核心区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到2020年,聚集涉海科研机构达到28家以上,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3万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5位,建设孵化载体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00家,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2、西海岸新区

    建设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

    建成世界最大的海洋基因库,建设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占青岛市的3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新区生产总值比重33%。到2030年,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青岛市的比重超过50%,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新区生产总值比重40%。

    3、红岛经济区和崂山科技城

    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红岛经济区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到2020年实现蓝高新产业产值500亿元,产业孵化面积1200万平方米。

    崂山科技城构筑以“三创一园一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株洲路区域转型升级,构建创客新高地打造中央创新区。

    打造四大中心

    1、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到2020年,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15家,培育引进6个国家级海洋研发团队,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规模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发展100名海洋领域专业创业导师,每年孵化成功100家涉海创新型小微企业。全市海洋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到20家,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海洋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占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5%以上,海洋技术合同年度交易额达到10亿元。

    2、国际海洋高端人才集聚中心

    到2020年,全市各类海洋人才达到8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两院院士超过50人,把青岛打造成为亚太知名的海洋人才集聚和交流中心。

    3、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重点打造“双子联动”港口布局,构建海陆空一体化物流体系,打造现代航运服务中心,增强在国际大宗商品运输与交易的价格话语权。

    4、东北亚海洋信息服务中心

    实现海洋产业全面“触网联网”,建设“海洋+”大数据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推进七大工程

    1、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工程

    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到2020年,产业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海水淡化设备生产基地,到2020年,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突破60亿元,海水淡化能力达到50万吨/日。

    2、海洋文化教育工程

    到2020年,实施海洋文化体验示范项目100个以上,海洋类会展项目年度展览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打造3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涉海节会品牌。

    3、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工程

    实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聚集开发“310”计划,到202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海洋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海洋国际合作工程

    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5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到2020年,对韩贸易额达到120亿美元;海外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打造10-15个海外生产基地。

    5、海洋渔业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蓝色粮仓”建设,重点建设10处海洋牧场,创建5处海底藻场示范区;建设5个万亩浅海优势水产品基地和10个万平方米优质工厂化养殖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160万平方米,节能环保养殖模式比率达到70%以上;全市远洋渔船总数达到200艘,远洋捕捞量达到20万吨/年。

    6、海上休闲体育旅游工程

    争取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亿元等。

    7、海洋金融服务工程

    探索建立再担保集团公司,为蓝色经济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在西海岸新区筹建海洋商品交易中心。

    建设10个重点院士创新研究院

    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究院

    舰船艇设计创新研究院

    航海工程创新研究院

    海洋新材料创新研究院

    海洋新能源创新研究院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

    海洋健康食品研究院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研究院

    海洋探测设备创新研究院

    海洋环保与生态修复创新研究院

     

     

    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6%,工业产业集聚度提高到65%,培育“233”大企业集群和“131”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梯队。基本构建起以蓝色制造高地、高端制造高地、新兴制造高地和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体系与新型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使青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全国前列,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打造特色鲜明的蓝色制造高地

    突出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重点领域,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以“海洋+”为引领、以自主研发、本地配套、转型高端、走向深海为特色的蓝色制造高地。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力争到2020年,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链条完整的海工装备和船舶研发制造基地。

    ●突破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力争到2020年,新开发100个左右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打造国家级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积极开发海水淡化及海洋新能源装备。力争到2020年,海水淡化及海洋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国际先进的国家海水淡化与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制造测试基地和开发利用示范区。

    ●加快发展海洋材料产业。力争到2020年,海洋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国家海洋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打造优势突出的高端制造高地

    以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扩链、强链、补链进程,打造优势突出的高端制造高地。

    ●领先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力争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

    ●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力争到2020年,汽车产业整车年产能突破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能25万辆、动力电池年产能20亿安时),实现产值超过2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850亿元),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培育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力争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实现年产值150亿元,打造国内航空航天装备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基地。

    ●突破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力争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

    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兴制造高地

    依托“东园西谷北城”、中德生态园等重大载体,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兴制造高地。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打造规模倍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生产服务基地。

    ●突破发展新材料产业。突破高纯碳化硅、激光晶体、石墨烯、高性能保温密封材料、新能源关键材料、储氢材料等关键技术。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突破700亿元,打造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创新发展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及常见病防治的创新药物。力争到2020年,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打造国家级新医药产业研发、孵化与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力争到2020年,完成新能源利用试验和检测平台建设,构建相对完备的新能源利用技术框架,打造青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200亿元,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技术利用及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打造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中心

    发挥“互联网+”的先导作用,打造率先发展的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中心、中国产业互联网中心、智能制造基地和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

    ●推广生产智能改造。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分类施策、以点带面,深入示范推广智能制造。

    ●加快产品智能升级。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与产品,积极开发软硬兼备的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加快建设畅通安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促进传统装备技术和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将互联网创新基因融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打造基于平台支撑和数据驱动、适时感知消费需求、动态配置要素资源的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

    ●打造互联共享产业生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竞争优势的平台经济。

    ●另外,我市还将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标准质量品牌专项行动、制造服务转型专项行动、绿色升级再造专项行动、深度开放合作专项行动、企业梯队成长专项行动、军民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产业载体建设专项行动等一批专项行动。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