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在脑海中的记忆是什么?是全家人的团聚,是丰盛的大餐,是皎洁的月光,还是那些年我们念念不忘的酥皮老月饼?当我们吃惯了东西南北风味,却越来越怀念从前的味道。月饼的花样、中秋赏灯、桂花闻香……即日起,让我们一起寻访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中秋青岛味道。
今年月饼市场劲吹怀旧风,可青岛老月饼的发源地在哪里?位于河北路上的一众青年旅社和咖啡馆之间,生活林糕点店格外低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创办于上世纪30年代的它是青岛糕点行业的奠基者,迄今已走过了八十余年的历程,经历过名震胶东半岛的辉煌,也感受过市场带来的剧烈冲击。但不管外界如何变化,生活林一直恪守着月饼制作的工艺和配方,让每一个月饼都保持当年的味道。每年的中秋节,都有不少老青岛人来到这里,购买一盒生活林月饼,品尝美食之余重拾儿时的记忆。记者调查发现,曾经名噪一时的多数青岛月饼品牌如今仍然活跃在市场上,传承着原来的味道。
鼎盛
曾在青岛开十几家连锁店
1930年,白俄罗斯商人巴智司吉在龙口路19号开设了一家西点厂,是青岛最早的西式糕点店之一。几经周折,这家西点厂于1944年被中国人张志敏集资购买下来,并改名为“玛尔斯”糕点厂,这是民族资本在青岛办西式糕点的开端。1952年“玛尔斯”糕点厂更名为“生活林”糕点厂,并开始生产中西糕点。
作为建国后青岛第一批国有食品厂,生活林开始走进青岛人的生活。每到中秋节,生活林都会根据人们的需求生产月饼,凭借着独特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生活林的月饼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青岛生活林大酒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驹回忆,当时生活林的影响力甚至已经扩大到了青岛以外的区域,放在胶东半岛也是响当当的品牌,中秋节能购买一盒生活林月饼是一件十分有面子的事情。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生活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林在全市已经开了十几家店,成为当时青岛糕点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传承
坚持传统工艺沿用老配方
“我们一直坚守着从上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林月饼配方,力求保证月饼的传统老味道。”王维驹告诉记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生活林已形成了广式月饼、京式月饼以及苏式月饼三大产品体系。其中,京式提浆月饼是北方月饼的代表,也就是青岛人常说的“老月饼”,其饼皮与桃酥更为接近,口感更酥软。苏式月饼即酥皮月饼,是江浙一带流行的白皮月饼,油酥面包馅,层次分明,口感绵软,是目前唯一采用手工制作的月饼品种。
如果说制作工艺决定了月饼的外观,那么月饼馅的配料则是决定月饼味道的核心因素。以什锦月饼为例,里面的配料有冬瓜丁、核桃仁、青红丝、冰糖、南瓜仁、桔饼、葡萄干、玫瑰酱等,仅馅料就达10余种。尽管现在有了专门生产成品馅料的厂家,但生活林仍然坚持自己调制馅料,保持了月饼的老口味。
发展
怀旧风带动老字号复兴
早在十几年前,生活林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和面、调馅、压模、包装等环节都由机器完成,关键环节由工作人员进行质量把控。相比于手工制作,机械化生产后制作效率大大提升,一天能生产2000多公斤月饼。面对月饼市场的激烈竞争,生活林也在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除了生活林外,“万福临”也是曾经享誉青岛的月饼品牌。据《青岛糕点食品业发展简史》记载,万福临创立于1930年,总店在河南路,分店在四方路。1945年中秋一个销售季就卖出月饼7万多斤。万福临经历了多次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恢复“万福临”品牌。此外,青岛饭店、东方饭店、春和楼等知名饭店生产的月饼也深受市民喜爱。由于月饼并非这些饭店的主业,它们只是在中秋节前夕利用现有的厨房条件生产月饼,因此这些饭店品牌的月饼一直延续下来。
消息来自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