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已开始试点 社区居民健康大管家
2016-07-12 10:11:43 城阳广电中心
  • 37  

      我市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契机,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建立家庭病床、签约全科医生等形式,为社区及养老机构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和健康体检服务,为居家养老和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护服务。目前,我市已有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2家镇街卫生院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市卫计委副主任魏仁敏在谈及家庭医生问题时表示,我市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市民来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会让他们的看病就医变得方便,还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健康代理人。家庭医生可以帮助市民代理医疗卫生事务,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市民医疗知识缺乏所导致的各种问题。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家庭医生”这一关键词受到关注的频率骤增。家庭医生目前在我市开展情况如何?家庭医生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后将有哪些新的变化?本报记者近日通过走访社区、居民、医院等,对“家庭医生”展开详细、深度探访,“医深度调查”栏目将陆续推出文章。 

      家庭医生已开始试点 

      “孙大爷,您下完这盘棋别忘了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刘大妈,吃西瓜呢?您这两天的血糖可又高了,西瓜千万别多吃,吃多了跟吃糖一样。”去空巢老人周占书家出诊,社区全科医生赵晓文特意多绕了200多米的路,找到树荫下乘凉的大爷大妈们打个招呼,顺便给一些卫生服务中心的老病友们提供健康医嘱。在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家庭医生赵晓文已经成了社区两万多名居民信得过的健康大管家,已经有240户居民与赵晓文所在的全科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我市作为全国10个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很早就确定了在市北区先行试点,探索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等新模式。我市的家庭医生最早在2013年在市北区试点,记者为此到市北区探访了部分家庭医生的行医现状。 

      社区居民健康大管家 

      赵晓文作为我市家庭医生中的一员,他是如何完成家庭医生的使命的呢?今年30岁的赵晓文2011年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一名社区医生。之后他在市立医院完成转岗培训,正式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对全科医生这项工作还不是很了解,觉得成为全科医生,就没办法进大医院成为专家,当时还觉得有些遗憾。”赵晓文说,但亲身经历了全科医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形成后,他心里越发确定全科医生的前景很光明,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赵晓文所在的全科医生团队由8名医护人员组成,包括3名临床医师、两名公共卫生医师和3名护士,他们已经为两万多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其中有1.1万多名居民经常参与活动,有3900多名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了门诊统筹,有240户居民与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危急关头出手救人 

      除了为社区居民做日常诊疗,家庭医生还是社区急症病人的“第一响应人”。 

      去年夏天,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的赵晓文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呼救,他和护士立即冲了出去,发现一名老人晕倒在路边不省人事。赵晓文初步检查,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与心跳,怀疑是突发心梗。赵晓文立即为老人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并让护士拿氧气袋让老人吸氧。赵晓文为这名老人做了数千次的胸外按压,直到120救护车赶到现场。 

      “夏天经常有人吃坏东西,突发急性肠胃炎,在家里下不了楼,我们这些全科医生接到电话后,就会上楼入户看病。”赵晓文说,每个月他平均要入户看病超过10次,护士也经常要到市民家里打吊瓶,他们有时候甚至要帮家属一起把病人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 

      240户签约享受五大服务 

      “如果朋友圈里都有一名医生,可以随时解答健康问题,诊治疾病,相信每个人都会从中获益。”赵晓文说,家庭医生就是每个人身边的医生朋友,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这种常见疾病,家庭医生就可以诊治,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大医院的拥堵现状,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赵晓文介绍,目前,辖区居民或家庭可以自愿选择1个全科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目前,他们的全科医生团队除了进行正常的门诊诊疗服务外,还为240个签约家庭提供五大服务:每年一次的健康评估,让居民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能进行自我干预;每年至少四次的健康宣传,包括发放健康册页和举办健康讲座等;特色服务,根据居民所患疾病进行分类,如高血压类、糖尿病类、冠心病类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指导;贴心服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查体服务,每年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查体。 

      老病友天天来测血压 

      家庭医生是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的呢?记者近日跟访了赵晓文的一天工作,还原这个群体的生活原生态。“你今天高压145,低压90,血压比往常高,可能是你刚才走路有点急。你在旁边坐10分钟,我再给你测一遍。”赵晓文嘱咐刚测过血压的居民陈正林。 

      陈正林今年51岁,是全科医生团队签约一年多的老病友。陈正林很早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血压高,但他一时大意,不愿意吃药控制,4年前终于酿成大祸,因为头晕被送到大医院就诊时,高压已经达到了200,心脏也出现了问题。去年跟全科医生团队签约后,陈正林几乎天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让医生帮忙测血压,听听心脏。听到医生说他的身体一切正常,他才放心回家,这已经成了陈正林的一个生活习惯。“小赵医生的脾气特别好,有时候我中午来看病,正赶上他在吃午饭,他放下碗就来帮我检查,跟我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陈正林说,大医院的医生其实态度也很好,但他们每天要看的病号实在太多,根本没办法跟一个病人聊这么长时间。社区全科医生对病人知根知底,对他们家人的病史也了如指掌,对他们的病情还经常进行追踪,病人不来复诊,医生还会打电话询问。 

      老人把他当成“定心丸” 

      “我们老两口是空巢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之前很担心,万一我们在家里突然犯病,没有人能第一时间来施救。”昨天上午11时,赵晓文来到签约的社区居民周占书老人家,给最近肚子有点不舒服的他做详细的检查。80岁的周占书是铸造机械厂退休老工人,50岁之前身体很健康,几乎不到医院看病,2008年老人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在青大附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此外老人还有较重的糖尿病。周占书的老伴身体也不太好,经常上门出诊的赵晓文成了这对空巢老夫妇的“定心丸”,他们身体不舒服时,只要打一个电话,赵晓文就会带着医疗器械上门服务。要是几天没看见老两口,赵晓文还会主动打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小赵医生对我们这些老人特别耐心,有时候我对病情表达得不清楚,他就耐心地一遍遍询问。他还帮我把病情和吃药情况记下来,让我去大医院看病时拿给专家作参考,比我自己描述得要明白很多。”周占书老人说,赵晓文心里总是记挂着他们老两口,昨天上门看诊时,赵晓文还特意提醒他和老伴第二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免费的健康查体,有这样一名全科医生在身边,他们全家人都特别放心。 

      网上求诊帮查怪病 

      “我老伴前段时间胳膊和腿上突然出现大片水肿,我们咨询了很多医生,但没人能说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周占书大爷称,老伴今年78岁,平时身体就不太好,他很担心老伴身上的水肿会越来越严重。为了弄明白水肿的成因,老两口到岛城大医院看了5次,还拍了片子做了检查,但病因始终搞不清楚。赵晓文为了帮老人弄清楚病因,用手机拍下了老人水肿的胳膊,上传到专业的医疗网站找外地名医问诊。在赵晓文和老两口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来岛城坐诊的外地医疗专家。专家表示,老人的水肿实际上是一种纤维瘤,并没有癌变的迹象,也不需要手术切除。老两口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赵晓文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检验仪器,可以做血常规、尿常规、彩超和心电图等多种检查,但全科医生团队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签约居民有疑难杂症或者重大疾病,全科医生都会帮忙联系大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社区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经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有病时总是自己找点药吃,觉得忍忍就过去了,赵晓文就主动加了部分年轻居民的微信,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夏季防病小常识。年轻居民如果身体不适,可以通过微信很方便地向全科医生求助。 

      有家庭医生太方便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名有家庭医生的市民,他们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对于家庭医生,他们非常欢迎,认为解决了自己身体健康的大问题。“有了家庭医生,我们看病方便了,小病在社区就能治。”75岁的刘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提供长期签约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优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医疗费用的把关人、人文关怀的贴心人。 

    来源:半岛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城阳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