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中车四方股份整装待发。
央广网青岛2月25日消息(记者何微)200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然而短短几年,中国高铁就以最快的运营速度、最长的运营里程和最全面的技术领跑全球,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高铁列车核心研制企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试图探寻中国高铁的创新之道。
初春的阳光洒在厂区的交车线上,一列列崭新的动车组如同白色巨龙般跃跃待发。从这里,跑出了我国高铁的多个第一。这里驶出的CRH380A动车组,创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从时速200公里到380公里,我国各个速度等级的首列动车组都诞生于此;这里至今已驶出820列高速动车组,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追赶”到“领跑”,短短十年,实现华丽蝶变。
中国标准动车组在大西高铁开展试验。
创新之道:“以我为主”和“先人一步”
创新,是打开高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早在2004年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之初,中车四方股份就明确了“以我为主”的策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把握创新的主动权。他们提出“1比7”的投资理念,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进行自主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06年,当第一列国产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问世时,中车四方股份不仅完成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还针对中国铁路运营环境,完成110项优化设计,解决了引进技术“水土不服”的难题。
同时,中车四方股份快速搭建动车组设计、制造、产品三大技术平台,加速培育自主化能力。在成功引进消化吸收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后,快速开展自主提升,成功下线了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首列长编动车组,以及世界首列卧铺动车组。
而要实现“领跑”,就要全面自主创新,“先人一步”,抢占制高点。
创新有多难?
高速动车组是高精尖技术的集成,一列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而且随着速度的攀升,技术难度成几何级数增大。
2010年,中车四方股份历经近两年的攻关,完成业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试验研究,突破了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减震降噪、牵引制动等九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快、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动车组!
时速380公里,这是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动车组在世界上也尚无先例。
短短数年,以CRH380A为节点,中车四方股份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蝶变,走完了发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数十年的发展之路。
CRH380A如今担当中国高铁运营主力,累计安全运行超过5亿公里,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时,是被频频亮出的一张名片。
高速动车组生产现场。
苦练内功:为高铁插上“隐形翅膀”
买得来技术,买不来技术创新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技术驱动,创新引领”,中车四方股份加大创新投入,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在高铁领域搭建了世界领先的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同时打造高铁“人才硅谷”,汇聚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为动车组技术创新提供强劲支撑。
创新驱动,持续领跑。近几年,一件件“大国重器”又在中车四方股份横空出世:2011年,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创造了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首列城际动车组填补国内空白;2014年,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出世;2015年,成功研制永磁高速动车组……
去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亮相。中国标准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未来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技术平台,预计将在今年年内完成线路考核。技术“再升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将为中国高铁再添利器。
CRH2G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
如今,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动车组,从时速200-25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以及以上各个速度等级实现了全覆盖,不但以最快的运营速度领跑全球,而且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从零上40℃高温到零下40℃严寒,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
在动车组驰骋四方之时,中车四方股份也赢得了 “标准”话语权。在高速动车组领域,目前已获得了418项专利。
高速动车组车体生产线。
协同创新:“组合拳”打出倍数效应
从“引进”到“引领”,中国高铁在短时间内实现“领跑”,与高效的协同创新密不可分。
高铁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出“组合拳”,发挥倍数效应。
早在CRH380A动车组研制期间,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共同签署并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等10家核心企业为主体,联合我国相关领域优势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联合舰队”。
“这种创新体系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壁垒,使我们可以把国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创新效率。”中车四方股份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丁叁叁说。CRH380A的研制,汇集了国内50余家企业、30余家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参与。
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聚合全国优势资源。2012年,在科技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作为主发起单位,联合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后,中车四方股份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
中国标准动车组同样是协同创新结出的“果实”。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车四方股份联合近30家单位参与研制,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构架,从启动研发到产品下线,中国标准动车组仅用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中国高铁建设持续的发展和复杂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也给了高铁装备企业旺盛的需求驱动。”丁叁叁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研发与运营协同展开,创新与应用持续互动”,高铁这种持续、互动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独有的优势。
蓄势出海:唱响中国高铁最强音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中车四方股份以“技术+市场”双驱动,引领高端装备大跨步加速“出海”。
在香港,2012年,中车四方股份与国际同行角力争锋,在国际竞标中获得香港高速动车组订单;2015年,再次在国际竞标中赢得香港774辆地铁车辆合同,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地铁订单。在新加坡,先后斩获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
在阿根廷,2013年,赢得总计709辆金额近10亿美元、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城际动车组合同。今天,“中国造”城际动车组每天服务上百万阿根廷人,在当地被赞赏有加,被称为流动的“中国名片”。不仅如此,去年3月,中车四方股份还向阿根廷输出城际动车组技术,从单一的“卖产品”,到“产品+服务+技术”全方位走出去。
近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又纷纷花落中国,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相继启动或奠基,中车四方股份将在装备制造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同时,中车四方股份将创新的触觉伸向海外,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发力打造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近年来相继成立“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高铁出海蓄势。
“未来我们将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开展持续的科技创新,培育满足全球竞争需求的新优势。”丁叁叁说。
来源:央广网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长摁图中二维码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以下载“一城阳光”APP.